最近幾年,老百姓身邊添了不少這種或儲存歷史記憶、或填補功能短板、或留住百姓鄉愁的公園。
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北部,叢林綠草間,藏著四四方方的考古坑。這是全國至今唯一發現的漢代縣級故城遺址,將成為別具一格的遺址公園。北青社群報記者瞭解到,公園一期已基本建成,預計2022年初具備開園條件。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記者拍攝
2015年,伴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在行政辦公區內展開了大規模的文勘工作,路縣故城遺址隨之被發現。經搶救性考古發掘,該遺址是兩漢時期路縣的治所,遺址分為城牆基址、城內遺存、護城河和城外遺存四部分,更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故城見證了通州千年的歷史。按照“先保護、後發掘”的理念,遺址公園的方案出爐。“公園既要展示良好的綠化環境和悠久的人文環境,又要為百姓提供一處良好的感受歷史、體驗考古和休閒遊憩的場所,提升城市副中心城市魅力。”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說。
根據規劃,遺址公園以綠化保護遺址,透過覆土的方式復原漢代古城格局。沿城牆遺址,覆土3米多,形成保護性土山,形成古城輪廓;在城外,透過地形形成場地綠島,區域性增加覆土土層厚度,增加喬木綠化的面積,形成綠色生態的遺址考古公園氛圍;透過打造漢馳道、模擬考古區、古村落展示區等景觀節點,從而展現遺址公園文化內涵,使遊人在遊憩的過程中學習本地文化。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復原城牆
兩年半前,公園正式進場施工,築城、溯源、理水、展綠一項項工作有條不紊:“築城”是採用堆土模擬故城城牆,恢復城內路網,在城牆頂上列植喬木,凸顯古城輪廓;“溯源”是用高參與度的主題場地,漢風古韻的小品、構築物等展現漢代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場景;“理水”是將遺址公園內水系與南側行政辦公區水系貫通,結合旱溪景觀解決園內的排水,增加園內濱水體驗;“展綠”是指利用微地形、旱溪、高低草地及生態綠島相結合共同打造多樣的植物空間,保留現狀大樹,營造四季特色景觀。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正在建設的二期工程(圖中區域未來將建成博物館)
據悉,公園一期已基本建成,預計2022年初具備開園條件。
內容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謝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