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越走越親,親戚要遠離鄉等民間有著很多關於親戚來往的說詞。親戚是指和自己有血親和姻親的人,和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其他成員。生產隊時期交通、通訊、代步工具等各方面很不發達,社員們一年四季都要出工勞動,平時互相走動並不是很多,主要是在幾個農曆重要節日時才能夠拖家帶口的互相走動一下。
過年是中華民族農曆中最重要的節日,無論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大多數家庭都是要給孩子們做一身新衣服的。穿上新衣服出門走親戚,一方面孩子們很開心,另一方面過年本身就是過孩子的,家裡孩子越多,過年過得越有味。到了除夕夜就讓孩子們把新衣服穿上,同時千叮嚀萬叮寧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新衣服弄髒了,走親戚時是必須要穿的。
生產隊時期沒有個體禮品、副食經營戶,國營商店在正月初一時還要要營業半天的,在年前沒有把禮品買好的家庭,初一上半天還是可以上街購買的。由於經濟條件比較差,禮品一般也不會買很多,糕點不但要錢,而且還要糧票,一斤點心有八個或十個,價錢大約是八毛錢,糧票是六兩到八兩不等,有些時候僅買一包點心就可以了,當然也可以再配上一兩樣別的東西,總之禮品是相當簡單的。
初二是去外婆家拜年的時候,拿上提前準備的禮物,在父母的帶領下就出發了。十多里路算是很正常的,因為沒有交通工具,大多數都是步行的,有些時候為了減輕身體負擔或者照顧小孩,也可以拉著架子車走親戚,一路上一家人連說帶笑,浩浩蕩蕩地就去了。那個時候總覺得過年的時候天氣非常寒冷,步行感覺到越走越暖和,從某種意義上說,走路感覺到還挺有意思的。
有大外婆、二外婆、三外婆或者更多,舅舅、舅媽、大姨、小姨也就比較多了,年齡相仿的老表們更是成群結隊,給大人們拜過年之後孩子們就一起去玩耍了。大人們在一起抽著煙,喝著茶,拉起了家常。
招待客人的飯菜都是自己家裡做的,最起碼要做到冷盤熱菜都有。時令素菜、乾菜和醃製菜,肉品以大肉為主,雞鴨是非常少見的。大多數成年男性都可以在吃飯的時候喝幾杯燒酒,散白酒居多,瓶裝白酒很少,把酒倒入酒壺裡,把酒壺放在開水裡燙熱後放在餐桌上,拿一個公用的小酒杯,從最年長者開始飲酒,飲一杯之後傳給最近的一個人,一般情況下是按照逆時針方向傳遞的。如果感覺到自己不勝酒力的話,輪到自己時可以不喝,立即往後傳就行了。
吃飽喝足後有些孩子鬧著鬧著馬上就要回家,也可能就因為這個原因吧,民間流傳著一句話,說是外甥狗、外甥狗吃飽了就想走。由於平時見面的次數比較少,大人們在一起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說著說著時間不早了,主人們總是會客氣地進行挽留,但是過年的時候家家其實天天安排的都有事,所以是不可能留下來的,再說了正月大過年的時候民間是不講究讓女兒留在孃家的,孩子當然是可以留在外婆家的,但因為很多場合是需要孩子出面的,所以他們也必須同父母們一起回家的。
給外婆家拜完年之後還要去給姑姑家送節,俗稱為追節,大致路數同拜年差不多,只不過追節屬於一種回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