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兩個大國正在進行的激烈競爭正在重新塑造21世紀的世界秩序,中國正經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而美國也不遺餘力的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此外,中美兩國也面臨氣候變暖、核威脅、恐怖主義、公共衛生和全球治理赤字等一系列的共性問題。因此,加強兩個大國之間的瞭解和溝通,有效管控分歧,避免向戰爭滑落,加強相關領域合作對中美兩國來說都非常重要。
《大國競合》是美國知名中國事務觀察家彼得.沃克的一本力作。《大國競合》是一部近年不多見的,致力於平衡、客觀和理性分析中美關係的著作。彼得.沃克透過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深入思考,向人們展現了中美這兩個歷史、價值偏好和政治體制迥然不同,但擁有眾多重要共同利益和相似追求的國度,是如何看待(包括誤解)對方的。彼得.沃克在麥肯錫工作長達46年,服務於全球金融機構,目前是麥肯錫榮休高階合夥人。在過去35年的時間裡,他造訪了中國80餘次,與數百位人士建立了聯絡,其中有中國企業高管、政府部門官員、社會和經濟領域的專家,他的分析和看法值得我們認真關注和思考。
彼得.沃克對比其親身經歷的中國和美國媒體和學術界描述的中國,發現脫節現象非常嚴重。在一些並不瞭解中國的作者的筆下,中國環境汙染嚴重,經濟發展依賴不公平貿易和貨幣貶值,缺乏創新,並且對美國的智慧財產權進行了系統性竊取。他試圖發掘這種脫節背後的根源,這本《大國競合》就是他探索的產物。在這本書中,他挖掘了美國和中國的治理、經濟和社會模式的基本特徵和動力,發現它們在很多核心維度上都是迥異的,而這些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根植於兩國的歷史和文化。為了對這些差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彼得.沃克探討了它們的一些主要根源及其影響。他認為,中美彼此誤解的一個主要根源是,美國完全無視塑造今日中國的歷史文化,純粹從西方視角來評判中國。
彼得.沃克在導論裡說:對美國人來說,重新審視中國意味著需要了解中國5 000年來的發展道路和原因。相應地,中國人應該認識到美國與歐洲的分裂,以及美國開國元勳早期的決定如何塑造了現代的美國。需要強調的是,書中並不暗示任何一個國家的模式可能出現根本性變化,或不同模式有優劣之分。除了對模式的闡述之外,《大國競合》還對中美兩國在經濟、教育、法治、民主形式、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模式等方面的異同及其根源進行了客觀分析,指出中美兩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不同,存在認知偏差在所難免,因此要加強相互瞭解,超越“認知藩籬”,消弭“理解赤字”,尋求共同發展。作者最後呼籲中美雙方在一系列非對抗性的全球問題上進行建設性接觸,因為中美合作將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發揮極大作用。
作為教授國際關係的一名教師,也同樣在思考,我們是否從客觀的角度去深刻剖析美國?在肯定我國取得傲人成績的同時,我們又是否低估了美國採取的“脫鉤”戰略?中國領導人近年來不斷強調要擴大、深化開放,但在基層執行時是否滿足於當前取得的成就,而對進一步擴大開放,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而不顧一屑?
我們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的產品越來越國際化,但一些人的思想還沒有國際化,還不能從國際的視角來思考問題。我們需要冷靜地認識美國。大家都在說美國不行了、衰落了,但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呢?美國確實正在經歷民主危機、治理危機,但美國的經濟體制、科技創新實力並沒有嚴重下滑,因為美國的經濟、技術創新和政治是相對分離的,政治方面的危機影響到經濟面的程度並不深。高盛等金融機構預測,儘管美國正遭受新冠疫情和高通脹的雙重影響,但美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將超過4%。今年正值鄧小平南巡講話30週年之際,回顧“南巡講話”,裡面的很多觀點仍然讓人振聾發聵。如“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在回顧“南巡講話”時,在習近平對外開放思想和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我們可以在以下幾點深化改革:
一是,在一些領域,我國要敢於實行單邊開放。單邊開放就是說即使你不向我開放,我也向你開放。“單邊開放”相對應的是“對等開放”,對等開放就是說只有你向我開放,我才向你開放。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40多年後我們已經有能力實現單邊開放。美國和它的盟友要和中國系統性脫鉤,我們在有些領域要單邊開放。今天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很多領域需要我們單邊開放。美國不允許中國資本進入美國市場,但中國要允許包括美國資本在內的全球進入中國市場,為我所用。美國不允許中國的STEM人才到美國留學,中國卻應對全球的高科技人才開放,發放簽證和綠卡。中國要保持戰略定力,而不應僅僅為了表達一下情緒,作“意氣之爭”,最終促成國家利益最大化才是我們要做的,而不是以牙換牙。
二是我國沿海地區以外的內陸地區開放的步子要大一點,要更“敢闖”一點。雖然我國近年來提出了“雙迴圈”,但廣大內陸地區恰恰與沿海地區相反,“外迴圈”太少了些,外貿程度也比較低,引進和使用外資程度也嚴重不足,幹部隊伍“井底之蛙”思想還比較重,對“洋墨水”不敢“喝”,不屑於“喝”,“保烏紗帽”思想比較重,循規蹈矩的東西多了一些。因此,在疫情影響下,出現了不少內陸地區經濟增長“失速”的問題,而經濟增長恰恰依然是促進內陸地區高質量發展最關鍵的“一招”。因此,要從績效分配、任用提拔和容錯制度上向“敢闖”、“敢幹”、“能幹”、“想幹”的幹部傾斜,讓“效率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不靠市長靠市場”的觀念入腦入心,在開放過程中“敢闖”、“敢試”,在新時期闖出一條路來。
三是要積極與國際規則對接。與國際規則對接就是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當前RCEP已經生效,我國也進一步申請加入CPTPP,我國各地要深入研究RCEP和CPTPP的執行規則,主動對標、對錶,深入融入,進一步以開放促改革,促進我國經濟更高質量增長。
(作者系致公黨四川省直工委委員、致公黨四川省委參政議政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尹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