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壓力
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預期轉弱、需求收縮,供給衝擊三重壓力”。
三重壓力是怎麼回事?
接下來我們詳細瞭解下。
大家都知道,經濟增長通常是由三駕馬車來驅動的,也就是投資、出口和消費。
我們國家在過去很長時間,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貿後,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後,一直是投資和出口主導型的經濟模式。
這種經濟驅動模式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也會繼續持續下去。
從投資的角度看,我們過去一年的投資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是在持續下降的。
我們知道,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包括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和製造業投資三項。
現在的情況是,這幾個方向的投資增速,在過去的2021年都出現了下滑。
投資增速下滑,是去年經濟增速逐季下滑的主要原因。這種趨勢2022年也必須被扭轉。
所以我們才看到,2022年一開年,貨幣和財政兩端就開始同步發力了。
在2022年之前,我們討論債務和槓桿率問題的時候,重點都是放在去槓桿和防範金融風險上的。
持續的去槓桿和防範金融風險,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體現在資料上就是過去的2021年,我們的整體債務出現了減少,宏觀槓桿率出現了全面下降。
但是這種債務和槓桿率改善的主要原因:
是因為企業不願意增加投資,不願意擴大生產。居民不願意消費,更不願意借貸消費的傾向。
從不同型別居民貸款增速上,其實可以看得很明顯。消費貸款是持續下滑的,但是經營貸款卻在持續上升。
我們在幾個熱點城市看到疫情之後的房價上漲,很大部分都是經營貸推起來的,比如深圳、杭州去年下半年嚴查經營貸後成交持續畏縮。
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債務減少和宏觀槓桿率下滑,反應了企業和居民信心的缺失,這不是一件好事。
居民和企業部門,是實體經濟裡最重要的兩個部門。
他們不願意增加支出,而是賺了錢優先償還債務,降低自身的槓桿率,本身就是對未來信心不足的的表現。
這也是為啥大家會看到,在經濟工作會議中國家明確指出,預期轉弱。
如果這種情況如果不被扭轉,遲早會引發資產負債表式衰退,這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
居民和企業都沒辦法加槓桿,在這種情況下,能繼續加槓桿的,就只有政府部門了。
事實上美國在次貸危機以後,也是透過政府部門加槓桿,支撐經濟發展的。
如果觀察日本的話,其實道理也差不多,也是政府部門的宏觀槓桿率一路攀升。
不過在過去的2021年,我們國家政府部門的槓桿率,是非常平穩甚至下滑的。
這也意味著在過去的2021年,財政端都處在一個消極的狀態,並沒有發揮刺激經濟的作用。
除去投資增速下滑,消費的增長也並不理想。
前面提到的所謂需求收縮,其實說的就是這個事情。
很多人希望在投資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消費能承擔起促進經濟增長的重任。
可是居民想要消費,需要手裡有錢啊。如果居民的收入沒有增長,也就談不上什麼消費的增長,手裡沒錢就沒法花錢嘛。
然而在過去的一兩年時間裡,由於疫情帶來的影響,居民的收入增長狀況並不理想。
投資和消費都不怎麼理想,去年對經濟增長刺激作用最大的,應該就是三駕馬車裡面的出口了。
疫情發生以後,海外各國工廠停工,導致大量的出口訂單湧向我們國家。
從2020年到2022年初都是這個情況,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內需的不足。
拿過去的2021年來說,這一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長21.2%,用美元計價增長了29.9%
雖然在2022年的時候,出口部門的持續景氣,依然會推動我國經濟增長。
但是如果2022年海外疫情狀況出現緩解,各國都開始復工復產,全球的產能供給就會加大。
按照信達證券的預測,2022年我們的出口增速,會出現逐月回落。
這時候出口景氣度下滑帶來的影響,就不得不提早做好準備。
疫情以來,美國開啟大放水,傳導到大宗商品上的價格暴漲。我國的能源、礦產基本上依賴於進口,等於上游的原材料價格出現波動,造成生產成本的提高。這就是前面提到的所謂供給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