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上來看,電池包的型號、通訊、介面、電量等存在差異,不同車型之間無法實現互換。無法實現通用,將會對換電模式的發展產生一定的限值。
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續航和充電問題。新能源換電模式的選擇上一直新聞不斷,有政策鼓勵、也有電池廠、整車廠商介入,那麼新能源換電模式,又有哪些優缺點呢?
優勢:節能減排 縮短能量補充時間
換電模式的優勢在於,將需要補充電能的車用動力電池,採用集中換電的方式,進行統一充電,可以充分利用晚間的低谷電能,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採用換電模式也可以讓新能源汽車無須等待充電,實現即換即走。換電工作可以在5分鐘之內完成,相比採用充電樁為車輛充電,在時間上大大縮短(常規情況下20%充電至100%至少需60分鐘,20%充電至80%至少需要30分鐘)。換電模式的出現,將有力改善新能源汽車補充能量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
近兩年,在政策上不斷鼓勵換電模式。《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為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發展提出了綱要:“要大力推動充換電網路建設,鼓勵開展換電模式應用,加強智慧有序充電、大功率充電、無線充電等新型充電技術研發,提高充電便利性和產品可靠性”。
2021年11月1日《電動汽車換電安全要求》正式開始實施,規定了電動汽車的安全要求、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解決了換電模式無標準可依的緊迫問題。
劣勢一:技術不統一 配套需完善
從電池包的穩定性及安全性角度出發,電池包頻繁拆卸後,對電池包的耐振動性、介面的穩定性、電池包的涉水效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配套的標準來看,現階段換電標準不統一,換電標準並非完全缺失,動力電池相關的聯結器、電池和通訊協議等實際上都有相關標準,但在行業內未能達成共識。
換電站的建設暫無具體的標準及相應的指導檔案,導致在具體建設、審批及消防驗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礙。
劣勢二:商業模式盈利難
從商業模式上,我們無法找到換電模式的贏利點。通俗的講,我們可以將換共享電池,只不過這個電池不同於手機充電寶,而是新能源車上使用的動力電池。
共享模式對於我們並不陌生,最常見的當屬於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那麼共享模式的換電站,其贏利點到底在哪裡呢?業內人士透漏,建立一個換電站至少500萬,不包含後期運維費用。同時換電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價格必然不會太低,大多數的車主表示,應急時會考慮換電,不著急還是晚上回家充,畢竟民用電的5毛錢一度電,相比於快充或者是換電真是白菜價。
換電模式在商業上要實現盈利,才能持久,如果換電模式盈利困難重重,或者找不到盈利點,恐怕將難以為繼。
劣勢三:車電一致性監控難
從新能源汽車監控角度出發,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必須要納入到國家電池溯源管理平臺進行管理,其中涉及到的重要的一點就是車電匹配。採用換電模式後,汽車多次更換了電池包,車電匹配如何實現,有待商榷。同時新能源車輛同樣需要將資料接入到國家新能源汽車監控平臺,而國家平臺中電池資料如何接續,如何完成資料的校驗也是一個未知數。
對於新能源汽車補貼,雖然退坡了,但是目前依然還是有的,除此外還有地方補貼,運營補貼等等。補貼稽核時,車電匹配將如何?是否會出現電池包A,1月份稽核在1號車上,2月份稽核電池包在2號車上這樣的情況發生?
劣勢四:使用者使用習慣培養難
從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和操作意識上,大多數使用者都不會精心管理租借來的動力電池。這就好比大多數人都不會很好的管理掃碼租來的共享汽車。”車輛電量很低了,但是還能開,反正車不是我自己的,我就繼續開“,車輛因此在欠電狀態下繼續行駛。車載動力電池始終處於淺充深放的狀態,長此以往動力電池衰減加速,壽命變短。
以上例子屢見不鮮,同樣也可以想象當換電模式發展開來後將會有一些不良現象。比如有涉水路段,可能會有車主因為強行涉水;比如動力電池電量過低,車主依然強行行駛等。這將導致動力電池後續維護成本及難度的加大。
劣勢五:終端使用者顧慮多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屢見不鮮。發生自燃後用戶如何維權,找車廠還是換電站?二者會不會推諉扯皮?使用者維權是否會遇到障礙?
換電模式是否會影響車輛質保期呢?通常乘用車的動力電池質保期為5年20萬公里,那麼如果採用了換電模式後,質保期又該如何呢?動力電池的保養及維護是否全部就交給了換電站呢?
對於液冷的動力電池在換電過程中造成的冷卻液損失要如何計算,是否會有額外的費用,是否需要使用者承擔。
直播車市
綜合以上,要發展換電任重而道遠,技術標準統一的同時,還應制定完善的使用者使用管理規程,避免使用者違規使用動力電池,培養使用者良好的使用習慣,同時也應在質保政策上及宣傳上制定策略,打消終端使用者顧慮,最終實現商業模式上的盈利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