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來,網際網路企業裁員的訊息,隔三差五的刷爆網路,裁員浪潮,席捲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無論是電子商務,還是影片網站,包括最近的遊戲公司都走上了裁員的道路,這種現象透露出的問題和現實反映了什麼情況呢?
其實這種現象說明了這麼幾個情況。
一、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可能已經過增長紅利期,進入了存量博弈的階段。
1、使用者數量已經發展到極限,增量使用者已經沒有多少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經過20多年的野蠻增長,目前已經發展到只要能上網的人,基本上都已經上網了,而且常規的手機APP也都已經下載使用了,基本上也沒有多少增量使用者了,像微信使用者已經超過10億,而且絕大多數來自國內,這就說明在可使用微信的年齡段的人,基本上都已經在用了,剩下的就是小孩和老人了,其他大廠的APP也類似,不下載的以後也不會下載,已經使用的以後還會使用,基本上不會有多數增量使用者了。
2、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使用者遷移成本很低。說實在的,在中國絕大多數APP中,像微信如此強粘性的產品,非常少,絕大多數產品和競爭對手的產品功能和使用上並沒有特別的不同,也就是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這就導致使用者遷移成本很低,和粘性不足。競爭手段也就很單一,再加上吸虹效應,使用者很容易完全集中到某個大廠的產品上,就給同類型的產業成長留出的市場空間很窄。但只要大廠稍微有點惰性,使用者也很容易遷移到其他產品上。
3、使用者的注意力時間有限,而產品數量無限。每個使用者一天也只有24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工作之外,剩下的時間卻要由市場上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去爭奪,去分流,產品數量的增多,必然會攤薄每個產品的流量,也由此導致產品爭奪流量的入口的激烈化。
二、網際網路企業的兼併壟斷行為,壓制了中小型創業者的生存空間,引起了監管反彈。
由於網際網路企業使用者資源爭奪進入了存量競爭階段,驅使這些企業用盡一切手段去獲得使用者流量,就對網際網路中所有可獲得流量的企業和產品進行了強力的兼併和收購,給其他企業留下的市場空間就變得非常小,也壓制了市場的創新活力,隨即也就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限制壟斷的措施和手段,對部分網際網路公司原先的擴張行為形成了某種程度的遏制,也驅使他們對這些在無序擴張中形成的部門進行解散和撤併,縮小經營規模。
三、網際網路企業壟斷的形成,降低了創新積極性,缺乏新產品和服務的驅動。
這些網際網路大廠做大之後,產品的創新能力下降,保持競爭力的手段只剩下了透過購買具有前途的企業或者,模仿具有前景的企業的經營模式或產品,並透過鉅額補貼的手段來擠壓對手的生存,來獲得市場優勢地位。當監管趨嚴,原先的手段不再被允許的情況下,競爭力下降嚴重。
四、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資本充足,而投資機會缺乏的階段。
進入這個階段之後,企業競爭更加激烈,導致資本回報下降,進而使得市場環境更加惡劣,企業經營狀況惡化,傳導到網際網路企業就會表現出營收下降,經營成本上升,利潤率下降。在此背景下,網際網路企業就必須想辦法維持競爭力,抗過經濟下行的壓力,而裁員就是最有效和最方便的手段了。
總的來說,當下網際網路企業的裁員浪潮,實質上還是中國經濟目前整體下行壓力很大,這種壓力已經傳導到網際網路大廠身上,而這些企業為了維持競爭力,在沒有或缺乏好的回報率的投資專案的情況下,透過節流的手段,提升其原有產品的競爭力,也是其無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