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網路 侵權請聯絡刪除
為人處世有很多潛規則,這些規則沒有人說透,但是卻人人都會遵守,這是一種智慧,否則你就是一個情商極低且不明事理的人。
我們談人緣,談人脈,重點並不是想要透過其得到什麼,而是能有效地避免什麼,《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前者講的是情債,後者是業孽,情債易解,業孽難消。我們雖然不能辨別身邊有哪些小人,但卻可以控制自己做到不得罪大多數人。少有人注意到,在生活中有三件小事是會得罪人的,這些小事卻有不少人經常做。
一:交淺言深
交淺言深,用簡單的話翻譯過來就是:對交情淺的人說利害攸關的懇切的話。朋友之間的交往可以隨意一些,但是和不熟的人交往,還是得注意掌握分寸,因為這個分寸既能保護自己,還可以避免招惹小人。
在生活中,喜歡交朋友,喜歡聊天,這樣的行為並沒有錯。因為在我們的主觀認識裡,這是一種與對方拉近關係,試圖交心的行為,但與初識的人交流時,並不建議大家夾雜自己太多的真實觀點和剖白。
我們言深,言的無非就是些大道理或者某些小道訊息。
的確,說出口的那一刻我們是抱有善意的,但對方是否能真正接收到這份好意呢?你又能如何保證對方不會將你的那些真情實感,添油加醋地傳給第三人呢?
另外,交淺言深,其實在人際交際中算是一種攻擊行為:越界,你在以你的價值觀去丈量別人的人生。無論是與朋友還是不熟的人交往,都要遵守求同存異的規則,那就是找出共同點,允許不同的存在。
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所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交淺言淺,交深才言深,是中年人最明智的做法,有些話在說出口前,必須要掂量三分,才不會在過後招致不必要的災殃。
二:說話直接
直接,意為不經過中間事物,說話直接,就是不經過思考就說出口的話,這樣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網友們對這類人作出了一個很有意思評價:道德上讚揚,情感上厭惡,理智上鄙視,實際上陌路——很佩服,但不喜歡。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說話直接”和“坦率”的界定相當模糊,所以常常會感到委屈:我那麼真誠,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我?
答案其實很簡單:說話直接不等於坦率,因為說話直接是自己的主觀認識,坦率是客觀存在的真實感受。
這類人在生活中並不討喜,而他覺得該被大家喜歡的關鍵在於自認為。
說話直接的人是不會覺得自己直接的,就算知道了,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不過是在闡述事實,而當他們開口的那一刻,心裡就已經做出了選擇——漠視他人的感受,只想表達自己的感受。
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讓大家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是希望各位在說話之前先思考:怎樣的表達方式,才能讓對方接受到更有效的資訊?
劃重點,這裡的有效,並不僅僅指好聽的話,而是指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說合適的話。
有人總藉口說,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但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直接,並不是坦率的表現,而是傷人的六月寒冰,所以當別人報以真誠來與你分享時,不妨遲鈍一些。
三: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向來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這樣的人不僅情商極低,而且不夠善良,甚至可以說是心眼極壞。
因為他們不明白什麼是情分,什麼是本分,總是把別人對於自己的幫助,當成是一種義務,當成是一種理所當然。可他們不知道的是,別人混得好不好,有沒有能力,跟幫助你本身沒有任何的關係。
幫助你是他們心地善良,而不是理應如此。
如果分不清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最終只會讓別人心寒透頂,再也不想跟你有任何的往來。
其實,喜歡道德綁架的人,就是一種典型的“我弱我有理”的心態,當別人不肯借給他錢,他就理所當然地想:你那麼有錢,憑什麼不借給我?
或者別人借給他了,他不按時還,甚至壓根不想還,心裡又會理所當然地想:你那麼有錢,憑什麼還要我還?
這種心態是病態,也是人性裡的惡在作怪,如果你始終分不清情分和本分的區別,最終只會得罪人,只會讓自己的人緣越來越差。
以上提到的三件小事,每一件都很容易得罪人,真正情商高的人不會做,希望我們能嚴以律己,做一個明事理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