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我們的遇見,就是久別重逢。點選上方“關注”,我們做一輩子的朋友!
文:十里
插圖:來源於網路
“人到晚年,怎麼才能真正的幸福安穩?”網上有這麼一個問題。
有人說:“人到晚年,要能放得下,無事一身輕。”
有人說:“人到晚年,要學會勤儉節約,只有如此才能餘生幸福。”
也有人說:“人到晚年,要學會剋制修煉自己,只有如此才能真的幸福。”
對於第三種回答,筆者深以為然。
古語有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個人只有修煉好自我,才能承擔起真正的大任,做出真正的大事。
人到晚年,過低分貝生活,才能順順利利,安安穩穩地過完餘生。
人到晚年,說話低分貝。
都說:“人到老年,倚老賣老。”
有的老人無論在任何公共場合,就像是在自己家一樣,說話毫不顧忌,甚至是影響到周圍其他人。
他們在飯店吃飯時,大聲喧譁,在公共汽車裡,大聲喧譁,甚至有的在圖書館都會大聲喧譁。
這樣的做法為什麼不行?
因為這樣的做法通常會惹得眾怒,損人不利己,常常會激化矛盾,甚至是讓人大打出手。
梁實秋說過:“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
在公共場合,說話低分貝,一定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
有的老人,脾氣暴躁,說話基本靠吼,在他們看來,誰的聲音更大,誰就更有說服力。
可事實上,一句話有沒有說服力,並不是看誰的說話聲音大,而是看誰更有理有據。
真正有本事的人,哪怕是再輕的話語,也會被所有人重視,被細細斟酌。
而不厲害的人,哪怕用再大的聲音說話,也不會被人所重視,只會被視為是譁眾取寵,沒有素質。
一個人說話的音量裡,藏著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
人到晚年,真正有素養和內涵的老人,一定說話低分貝。
越是有底氣的人,越懂得溫聲細語,令人如沐春風,所謂貴人語聲低。
正如電影《乘風破浪》裡那句臺詞:“你不需要那麼聲勢浩大,控制自己的聲音才是最強大的氣場。”
人到晚年,情緒低分貝。
梭羅曾說過:“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大部分人平靜的背後,其實都是被各種委屈和負面情緒所困擾。
他們不是不會發洩這些負面情緒,而是明白自己不能發洩情緒。
因為情緒一旦失控,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特別是人到晚年,更不能被情緒控制,要懂得剋制自己,內心平和地面對一切。
人到晚年,萬事豁達一些,不要被小事所擾,被煩事所憂,被庸人所氣。
就像有首歌唱的那樣:“莫生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人到晚年,自身的健康一定是重中之重,這關乎自己的餘生幸福,所以要剋制情緒。
在現實中,有很多的老人之所以脾氣大不講道理,不是因為真的脾氣大,而是認為自己老了,沒人敢不順著自己,於是各種倚老賣老。
他們認為,最厲害的人,就是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散發出去,讓人不敢再惹,於是總是和人說狠話和動手。
可事實上,人最有威懾力的方式,一定是能忍得住的人。
就像是那繃著的弓箭一樣,弓箭射出去了往往就沒有威懾力了,弓箭只有繃在弓弦上時,才最有威懾力。
人到晚年,能剋制住自己的情緒,讓人看不清深淺,才是最厲害的做法。
正如奧裡森·馬登在《一生的資本》中寫道:
“任何時候,都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人到晚年,慾望低分貝
都說:“想要的越來越多,目標越來越高,心也越來越累。”
現代人的很多痛苦和焦慮,均來源於此。
人到晚年,不能放縱自己,要剋制自己的慾望,過低分貝生活。
人到晚年要剋制口舌之慾,忌大魚大肉,過低配生活,素食養生。
人到晚年要剋制懶惰之慾,要自律起來,空閒時要多運動。
正所謂:“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人到晚年,要忠於婚姻,剋制慾望。
現實中很多的老人,熬過了“七年之癢”,熬過了中年之痛,卻沒有熬過晚年慾望,然後做了錯事,讓自己晚節不保。
人到晚年,一定要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給自己的後代做榜樣,而不是做出錯事,然後遺臭萬年。
——END
今日話題:“你認為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