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路橋新聞網
有一種年味,叫小時候的年味,叫故鄉的年味。記憶中的年味和外婆的老房子分不開——斑駁的瓦片、泛青的石板、吱呀吱呀的水井、香噴噴的柴火飯,還有埋在爐灶灰裡的橘子,都是記憶中關於過年的畫面和味道。
大年初六,不似昨日的陽光明媚,如果說城市年味是熱鬧且喧囂的,那麼灰白的陰天似乎更加適合走一走老巷子,尋一尋童年記憶中溫暖可親的年味。
賣芝橋是記憶中擠滿美食的地方,而如今這裡也不復往日的喧鬧,拐過一個不知名的小巷子,無意間,路過一間小店,一個與外婆年紀相仿的阿婆正在炒著黑芝麻,看來是準備做芝麻糖。一口大黑鍋,氤氳的熱氣,空氣中瀰漫著芝麻的香氣,這一刻與記憶中拿著“毛票”去隔壁街買糖的畫面重合,於是決定今日的尋味之旅就在這裡紮營。阿婆姓馬,非常健談,她說自打三十年前嫁來這裡,就一直做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今年過年想著多休息兩天,還是老街坊一直念著想買點芝麻糖走親訪友,所以阿婆臨時決定做一點。
“一開始因為芝麻是溼的,炒的時候會冒霧氣,沒關係,繼續翻炒,火不要大,別炒糊了。”看我感興趣,馬阿婆一邊做一邊“解說”起來。阿婆說,做芝麻糖的關鍵一步是把芝麻炒香,黑芝麻放入炒鍋中,中小火慢慢翻炒,炒熟的芝麻一攆就碎,熟芝麻顆粒很飽滿,能聞到香味。第二步是加麥芽糖和水,馬阿婆用的是自己曬制的桂花糖,開啟一聞清香瀰漫,糖一次性全部加入鍋中,開中火燒,燒開後轉小火慢熬糖漿。
熱鍋裡糖漿不停地冒泡泡,偶爾用鏟子畫圈攪拌一下,熬好的糖漿是粘度非常高的深琥珀色,讓我想起了畫糖人的糖漿。接著關火,倒入炒熟的黑芝麻迅速翻拌成團。
“最好是溫熱的芝麻,這樣翻拌會輕鬆些,如果翻拌時芝麻沒有完全成團,可以開啟中火燒幾秒再關火。”馬阿婆叮囑道,隨後阿婆把芝麻團倒在菜板上壓成大長方形,直接切成大長條後再切片,隨著阿婆“篤篤”地切在案板上的聲響,記憶中香甜的芝麻糖片就完成了。
十元錢一斤的芝麻糖,似乎也記錄著我們記憶中的慢時光。走出小店,幾個孩子在石板路上打著陀螺,扎著哪吒頭的小女孩在吃著糖葫蘆,街角兩個老人在閒話家常......人們常說,現在的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我想也許是年的主角換了人吧,青苔、綠蔭、籬笆上的小蜻蜓還在,只是少了當年追逐的少年。
小時候畫在手上的表,沒有動,卻帶走了我們美好的童年時光。童年的棉花糖化了,但甜蜜還在,這甜蜜令人回味,滋潤著我們的成長與前行。回憶可以很抽象,像指尖溜走的時光,回憶也可以很具象,是照片上的紅橙黃綠。
轉出小巷,又回到了城市的車水馬龍,咬一口甜甜的芝麻糖,我想,這平凡的每一天,又何曾不是童年裡我們夢想的每一個“浪跡天涯”的日子呢?
本文來自【中國路橋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