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在雲南黑泥地新村的非洲菊種苗繁育和研發基地,鮮花都長在溫室大棚裡。這裡的溫室大棚,可不簡單,可以實現全智慧一體化控制。比如,大棚裡的溫度高了,會自動開啟加溼降溫裝置。太陽光太強烈了,可以及時遮陽。鮮花需要澆水了,需要補充營養液了,也都是自動化。
全自動一體化控制
花需要澆水,但在這個大棚裡看不到土。因為這些鮮花,都是無土化栽培的。沒有土,怎麼保持水分?保持營養呢?
原來在花盆的旁邊,有一根白色管子,透過這個管子,可以根據需要,把水或者營養液,輸送到花盆裡,水和營養液也能夠自動切換。此外每個花盆裡還有一個探測裝置,探測土壤的水分。另外,在花盆的下面,還有一個回收裝置,可以把花盆裡流出來的水或營養液收集起來,實現再利用。這樣的種植模式,相比傳統種植模式,可以節約90%以上的水肥。這一整套系統,也打造了一個適宜鮮花培育、生長的小氣候。這個完美的空間,讓鮮花的價值不斷得到提升。
生長週期三至四年 每盆產值千元以上
記者所在的溫室大棚,面積有20多畝,裡面種植了2萬多盆品種不同的非洲菊。這些非洲菊,都是3年前就種下的,按照專家介紹,這裡的非洲菊,生長週期在三年到四年之間。每一盆平均下來,每天可以採摘一支鮮花,整個大棚,每天可以採摘兩萬支左右。每支的售價,根據上市季節區別,在1元到5元錢之間。
大棚混種 減少病蟲危害
在大棚裡面,有20到30個品種的非洲菊。這樣的種植方式,解決了一個大棚內單一品種種植病蟲害發病率高問題。當然,這裡的主要任務,是種苗研發和繁育。引進來的品種,透過在這裡試種和品種改良後,就可以在其它地方規模化種植。
非洲菊採摘以後,就要按照標準進行分類和打包。非洲菊是比較脆弱的,所以打包起來要格外小心。
鮮花是雲南省的一個亮麗名片,在這裡,當地和雲南農業大學等8家國家科研院校合作,搭建了專家工作站。同時,利用人才引進機制,引進了200多名國內外行業精英,自主開展花卉新品種繁育、研發等工作。
創新機制 自主產權花卉品種已達531個
透過大家的努力,現在園區已經擁有18項發明專利,累計引進、研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花卉新品種531個。此外,透過種苗繁育和研發,每年培育具有本地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菊花新品種達20至30個。鮮花產業在這裡落地以來,已經帶動周邊鄉鎮發展鮮切花產業近兩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