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現代戰區空間廣闊,美國為了滿足其戰略需求,構建了龐大的偵察監視體系,這些偵察體系平時密切關注對手航母戰鬥群及彈道彈道核潛艇的出沒水域,在航線上進行跟蹤監視,觀察訓練、使用情況,發現薄弱環節,同時還偵察岸防基礎設施,查明裝置部署水域等。確保一旦進入戰時,在對手作戰平臺進入任務區之前將其消滅,近年來,中國沿海“山雨欲來”,美國軍機頻頻抵近偵察,每月間至少有70架美國軍機穿行中國沿海,平均每天兩架,中國軍機也堅定地攔截驅離,
一:美國的對華偵察
1964~1972年是美國海空軍飛機對中國抵近偵察的高峰期,平均每天12-16架次在南海穿梭飛行,中國海空軍都曾擊落幾架美國海空軍飛機,美軍駐日本神奈川縣原木基地的VQ--1偵察中隊就改裝EC-121“警戒星"電子偵察機,將APS--20雷達和APR-69雷達訊號偵收機相連,飛到距離中國東南沿海,將APS--20雷達工作頻率調至中國東南沿海雷達的工作頻率,再將APR-69測向天線對準目標,偵收到雷達發射波打到飛機後散射的訊號,將偵收到的雷達訊號送給資料處理機,在中國雷達操縱員不知情的情況下,還原出中國雷達顯示器上的影象。不過這種回波影象會嚴重失真,電子偵察機降落後再用計算機把失真的回波影象矯正過來,從而掌握中國東南沿海雷達發現的空中目標。
1972年美國開始使用衛星偵察並中美關係回暖後,美國海空軍飛機對中國的抵近偵察飛行停止了20年,直到蘇聯威脅消滅又重新開始,21世紀第一年,美國對中國進行約200次抵近偵察飛行,中國攔截了其中三分之一,到了2001年4月1日,美國EP--3電子偵察機飛到中國海南島東南110千米抵近偵察海南陵水機場,與前往攔截的中國海軍航空兵殲-81I殲擊機在陵水機場西南部18海里處碰撞,殲-81I殲擊機墜毀,EP--3電子偵察機未經允許迫降陵水機場,但這次外交事件並未讓美軍偵察飛行減少,只是遇到中國飛機攔截時,美軍偵察機會向指揮部報告後返航,或者將已偵收到的雷達訊號饋入特製轉發器,模擬出虛假空情,植入目標雷達的顯示器上,使雷達操縱員真假難辨而脫身。
2016年後美軍更加肆無忌憚地加大抵近偵察活動,美軍最在意的是中國軍隊的雷達、無線電通訊和導彈系統的電子特徵資料以及使用程式,為未來在戰場擬製電子對抗措施,奪取制電磁權做準備,美軍投入了P-8A反潛巡邏機、P-3C反潛巡邏機、EP-3E電子偵察機,RC-135電子偵察機、MQ-4C無人偵察機、E-8C指揮監視機及E-3B預警機等型號的偵察機,美國空軍擁有RC-135S導彈試驗監測機3架,RC-135U雷達訊號偵察機2架,RC-135V通訊訊號偵察機8架,RC-135W通訊訊號偵察機9架,RQ-4B無人偵察機25架,U-2偵察機27架,WC-130H電子偵察機8架,EP-3E電子偵察機24架,雖然美國空軍擁有大量偵察機,但在東亞只有十幾架。
美國海軍是抵近偵察的主力,出動最多的是P-8A反潛巡邏機,部署在東亞的有6架,經常在晚8時至早6時從日本厚木、沖繩嘉手納和菲律賓克拉克升空,以850千米的巡航速度飛行2.7-3小時,大概飛行2200-2500千米左右,一般在中國領海基線以外70海里範圍內活動,最近僅40餘海里,P-8A反潛巡邏機採用渦扇發動機,能長時間逗留,用該機裝備的MX-20HD光電轉塔偵察中國南海島礁島上人員、車輛、設施,獲取中方艦艇的紅外特徵,中國戰鬥機滯空時間短,只要不過於靠近,美軍都能輕鬆完成任務,P-8A反潛巡邏機是用波音飛機改裝,帶有民航機保持地面導航及空中避撞的廣播式自動監視系統,經過技術處理後偽裝成民航機接近渾水摸魚。
EP-3E電子偵察機是在P-3“獵戶座"反潛巡邏機基礎上改造的戰略偵察機,機身下有一個圓形雷達,可在740千米外截獲雷達和其他通訊訊號,美國空軍的RC-135偵察機通常從沖繩嘉手納起飛,先向北飛行,巡航時速為860千米,快到中國領空時轉彎向南飛行,沿著中國東南沿海邊界平行飛行,一直到最南邊,然後再調頭往北,如此迴圈四次,飛行超過時間12小時,用機載的電子偵察裝置收集、處理和分析彈道導彈的制導電波頻率,實時對空中各種電磁波進行定位、分析和記錄。
隨著無人機的迅猛發展,美國海軍也採購了RQ-4A“全球鷹”無人機,並有4架臨時部署在青森縣三澤基地。這種大型無人偵察機可以自主飛行時間41小時,最大航程25945千米,機載的光電、紅外感測系統和合成孔徑雷達可在近2萬米高空全天候持續監視各種運動目標,準確發現並識別13.7萬平方千米內的各種海上艦船,一天只需出動1~2架即可對廣闊海域進行有效監控。成為同P-8A海上巡邏機和EP--3電子偵察機的“三駕馬車”,
實現可以在各種氣象條件下全天24小時對戰區空間的持續偵察,精確地監視對手的活動情況,包括兵力及每一艘戰艦的活動情況,日本海上自衛隊與美國海軍有密切聯絡,日本航空自衛隊也裝備4架EP--3C電子偵察機,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多個蒐集訊號情報的海岸地面站,喜界島、宮古島以及日本那國島上的地面站主要負責蒐集來自中國的通訊情報,訊號情報交換中心位於橫須賀海軍基地駐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部,
二:中國航空偵察的起源
中國軍隊在成立之初就相當重視航空偵察,中國軍隊偵察航空兵部隊負有監視周邊的軍事動向,查明敵陸海軍的部署和電子技術引數和配置地域的使命,1950年志願軍空軍就為拉-11型戰鬥機加裝了一部航空相機用於空中偵察,執行對大、小和島空中偵察任務,這批飛機也成為中國空軍第一種偵察機。該機也曾經裝備志願軍空軍,戰爭結束後中國空軍組建了獨立偵察機第1團和第2團,共有60架拉-11偵察機,參加了東南沿海作戰,一直到70年代才退役。除了螺旋槳飛機,米格-15殲擊機也加裝了航空相機用於對大、小和島進行空中偵察,逐漸替代拉一11偵察機,首批30架米格-15偵察機也參加了1959年炮轟金門的照相偵察行動,
這兩種偵察機航程近、覆蓋範圍小偵察裝置單一,無夜晚偵察能力,所以空軍決定發展專業遠端偵察機,由於當時沒有研製航空偵察裝置的能力,空軍決定從蘇聯引進,1955年,蘇軍撒離旅大,將6架伊爾-28R偵察機移交給解放軍空軍組建了遠端獨立偵察大隊,此後又引進了4架,裝備空軍第8師,1962年全部劃歸獨立偵察第5團。伊爾-28R是蘇聯在伊爾-28轟炸機的彈艙安裝各種偵察照相機,加裝了翼尖副油箱和機身副油箱,改裝後最大航程增加到3000千米,同時駐旅大蘇軍也移交了28架雅克-11戰術偵察機,組建了炮兵校射大隊,執行炮兵校射以及近距離戰術偵察任務。
1960年,米格-15偵察機壽命已經接近尾聲,空軍開始裝備殲-6超音速殲擊機,1966年,瀋陽飛機制造廠在殲-6殲擊機基礎上將機身航炮換成航空相機改裝了殲-6C中低空戰術偵察機,並利用擊落的U-2偵察機仿製了航甲15-60航空相機,用這種航空相機改裝了殲-6-2型高空偵察機,由於設計並不成功沒有生產,空軍要求研製可以執行高空、中低空及夜晚偵察的通用型偵察機,1975年改裝的殲-6C1I型偵察機速度達到1.34馬赫,航程達到1700千米,空軍很滿意飛行效能,但不滿意偵察裝置,使用新研製的航甲18-7型偵察相機替代後定型了殲偵-6型偵察機,1981年又裝上紅外偵察相機,殲偵-6偵察機可以根據需要安裝三套不同的偵察照相裝置,
航甲18-7偵察照相機可在1-1.7萬米高空進行五條航線搖擺偵察照相,航甲13-40偵察照相機在1400米至0000米的高度用於垂直照相,夜晚使用航丁-42紅外相機在300~1100米高度照相,拍攝的照片畫面清晰,拍攝寬度是飛行高度的1-2倍,拍攝長度是飛行高度的40-60倍,該機一直使用到21世紀初,逐漸被殲偵-8P型偵察機取代,殲偵-8型偵察機是1983年空軍用美國出售戰術航空偵察系統改裝,德國的MBB公司提供偵察吊艙及地面站,航空偵察相機是美國仙童公司的KA-112A型,
到90年代初空軍共完成大約10架,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超音速高空偵察機,飛機在1萬-1.5萬米進行偵察照相,一次可偵察150千米x550千米,可以識別30幹米外的坦克型號和60千米外的戰鬥機型號,不需要冒險飛越就能獲得影象情報,2000年之後,空軍在殲-8F的基礎上研製了殲偵-8F型戰術偵察機,主要結構與殲-8F戰鬥機相同,取消了航炮及炮彈艙安裝偵察裝置,簡化了航空電子系統,除了機內的偵察系統之外,還可以掛載合成孔徑雷達吊艙和電子支援偵察吊艙,利用高空高速效能在對方領海邊緣快進快出對其縱深進行偵察照相和截獲不同型別的雷達輻射訊號。
除了戰鬥機改裝的近程戰術偵察機,在遠端空中偵察方面空軍長期依賴10架伊爾-28P偵察機,1970年哈爾濱飛機廠在國產化的轟-5轟炸機原有的彈艙內加裝兩部中高空偵察相機和雷達偵察相機,並將載油量提高到8800千克,改裝成轟偵-5型偵察機,轟偵-5型偵察機航程提高到3000千米左右,但對南沙群島鞭長莫及,轟偵-5型從海南島起飛要飛行1000千米,空軍要求研製執行南海空中偵察的偵察機,當時只有最大航程6000千米的轟-6型轟炸機一種選擇,轟偵-6型偵察機由於內部空間較大,搭載了十部各種偵察相機,可晝夜中高空大面積偵察照相,轟-6轟炸機還有轟-6電子偵察機一種戰役戰術航空偵察平臺,不過屬過渡裝備,因而裝備數量不大。
三:現代中國空軍航空偵察
轟偵-6偵察機雖然提高了中國空軍遠端偵察能力,但噴氣式發動機油耗高,不適合和平時期在敏感地區飛行,中國又在1984年在運-8中型運輸機基礎上改裝加拿大AN/APS-504V海上搜索雷達,研製了運-8X海上巡邏機。運-8X海上巡邏機速度低,耗油經濟性好,敏感度較低,不容易引起誤解,21世紀以後還使用CCD航空偵察系統替代原來的膠片相機,具備了實時情報傳遞的能力,還以運8中型運輸機改裝了海上巡邏、電子偵察、空中警戒和空中預警指揮等一系列特種飛行平臺,稱為高新工程,其中高新-1、高新-2、高新-3、高新-5屬於電子戰機,高新-8和高新-11屬於電子情報飛機
高新-8電子情報飛機主要任務是偵測各種雷達頻率和音訊、電傳、電報等訊號,實時進行定位、分析、記錄和資訊處理。該機在1萬米高空可偵測和自動記錄600~800千米外的電子訊號,並傳給地面站處理,分析定位到電子裝置引數以後,就可以對其進行相同頻率、相同波段的干擾,或放大其訊號燒燬敵方的電子裝置,也可以對傳送虛假訊號干擾正常工作。可以說將電子偵察和電子干擾為一體,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美國EA-18G電子攻擊機的先進功能。以運一8為基礎的電子戰飛機有多種,高新-11號是第二代電子對抗機,機身上的大量共形天線完全可以證明這是世界上最一流的電子戰機
不過對美軍來說,最熟悉的是中國90年代初以俄製圖-154M型客機為平臺,加裝合成孔徑雷達及其他多種電子偵察裝置的電子偵察機,圖-154M型客機因為經濟性、舒適性以及可靠性不如波音客機,90年代大量退出了國內民用市場,但對沒有理想大型空中平臺的中國空軍還是件寶貝,軍用飛機不需要濟經性、舒適性,高維護可以解決可靠性和安全性,中國空軍改裝的圖-154M型至少有4種,包括裝有類似美國RC-135的大型天線陣列型和類似美國空軍E-8“聯合星”聯合監視系統型,I型主要執行電子情報收集任務,機身下方加裝了大量用於收集、探測、識別不同波段電磁訊號的雷達天線,受當時電子技術落後的影響,資料採集能力與美國電子偵察機存在較大的差距,
90年代中期的II型在機腹部加裝長達7米的合成孔徑雷達,機上電視攝影偵察系統解析度達到0.3米,紅外成像系統3000~1500米高度解像度0.5米,合成孔徑雷達12000~500米高度解像度3米x3米,圖-154偵察機速度950千米/小時,航程可達6600千米,有很大的機內空間,總體上中國的先進偵察機型,短期內沒有國產化的機型可替代,這種偵察機是中國對日偵察出勤率很高的偵察機,日本自衛隊將其視為大敵,只要飛過日本防空識別區,日本航空自衛隊戰鬥機緊急升空攔截,雖然運-8高新機大量服役,但其航程遠、空間大、飛行速度快,中國空軍也沒有完全放棄,圖-154MD電子戰機保密程度是很高的,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步有公開。
中國無人機技術迅猛發展也對偵察監視體系提供了物質條件,“翔龍”大型長航時無人機巡航速度大於700千米/時,最大續航時間10小時,可攜帶先進的數字照相機、紅外熱成像裝置以及合成孔徑雷達等,具備在各種氣候條件下跟蹤機動目標,與美國的“全球鷹”一樣具有遠距離海上偵察監視能力。翔龍巡航時速比全球鷹多00公里,全球鷹從起飛到爬升到2萬米需要1個小時,翔龍只需要20分鐘,全球鷹不能輕容下降高度抵近偵察,翔龍則可以下降到中空進行偵察識別,然後返回高空,不過翔龍作戰半徑不如全球鷹,因此中國推出“暑虹”5增程無人偵察機航程超過1萬公里,可飛抵3000千米外滯留10~20小時,
不過翔龍的航程雖然不如全球鷹,但用也夠用,從海南島起飛,飛抵南沙只需要大約2個半小時,可以在南沙群島活動5個小時,從浙江沿海起飛,飛抵釣魚島只需要大約1個小時,可以在釣魚島活動8個小時,運-8高新機飛抵南沙需要3個小時以上,而且滯留時間有限,翔龍搭載的合成孔徑雷達探測距離為200公里,掃描寬度為12公里,1小時可以掃描6000平方公里,一天可以掃描14萬平方公里(相當三分之一的黃海面積),還可以利用逆合成孔徑雷達模式對對方海軍港口的出港艦艇進行精確成像,翔龍飛行高度2萬米時可以截獲500公里以上雷達及電子訊號,一次獲得的電磁訊號是非常大的,大大減少有人駕駛飛機的出動量。
四;結語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空軍和海軍都裝備了一大批技術先進、功能完善的偵察機,10多個型號的“高新”特種飛機總數估計近百架,近幾年都有大量“高新”飛機進入日本海,還是進入西太平洋偵察、收集電磁訊號,但其活動範圍仍不及美、日在第一島鏈大量部署的EP-3、P-8A、P-3C等多種海上偵察飛機,在出航率、覆蓋範圍以及持續監視方面仍明顯弱於美國,不過也基本滿足第一島鏈以外執行偵察任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