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遊玩,結識了很多朋友,他們有時便把我們帶入了大山的深處,見識了更多的植物與動物。這次介紹“餘甘子”和“豆梨”。
“野橄欖”原來是聖女果:餘甘子
同朋友在建水“西門燒烤”老李的帶領下,來到了他老家石屏壩心遊玩,我們先是爬山(爬了約300米高)拾菌子、看風景,然後到他的同學家裡大吃一頓鄉土特色飯菜。
在山裡,除了有菌子,還有一些野果子,雖然沒有完全成熟,但也可以品嚐了,其中最多的就是這種“野橄欖”(當地人叫法)。
這種果子不大,品嚐是先酸澀後回甘,同橄欖幾乎一個風格,酸澀過後,齒間回甘生津,有甜甜的感覺。
一連吃了好幾顆,才盡興。發現這裡太多了,到處都是成片的生長,老李說到了秋天也沒有人來撿拾的。
“野橄欖”究竟是一種什麼果子呢?回來查資料,原來它的學名叫“餘甘子”,是一種山果,曾一度被稱為“聖女果”,可知它是多麼的受人歡迎和有食用價值啊!
如果細看,它的各種價值就大了,非常適合食用和養生,是一種非常有益而且珍貴的野果啊!
有興趣的自己搜一下它的價值,這裡不多說了,同去的小李採了一些,用衣服包著回來,不知道這東西能不能泡酒,我繼續查資料。
餘甘子我第一次見,味苦澀而後甘,極像是橄欖,一連吃了幾個覺得很有趣,後來問大家才知這東西的美好和珍貴,而且也可以泡酒。
這種果子是最小的梨:豆梨
在山上,除了餘甘子,還有很多野果子,其中最多的就是這種“小梨”,它的學名叫“豆梨”。
我在今年春天來雲南曾見過這種小梨,是上一年結的果實,遺留在枝頭上,吃了幾個,裡面已經黑成濃濃的“液體”,就像梨膏一樣,味道不錯,滋味深重,意味深長。
雲南的朋友說這種小梨是非常不錯的東西,成熟了不僅好吃,也有梨身上所有的優點,雖然個頭小,但絕對是濃縮型的,難得的“野味”。
這種小梨子要是泡酒就更美了……
哈哈,好東西讓我碰到了,一定要泡一罐子酒啊……
幾個月後,終於看到了成熟的鬥梨模樣。
雲南高山深處原始森林放下大片的野生棠梨樹,這種樹春天盛開白色的花朵,特別漂亮,開起來滿山遍野。
而到了秋冬季節,枝頭上殘存的果子密密麻麻,除了鳥兒來吃,就會慢慢地脫落了……
摘幾個品嚐,酸甜可口,特別好吃,果子熟透了,成了“漿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