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金坡,走X738轉G321前往織金洞,入住織金洞賓館,在我的認知裡,還是信任老賓館多些,誰知道前臺居然把還沒打掃的房間給了我們,進去一看,馬桶裡的髒汙還沒沖掉,真是豈有此理,已經付了押金,無奈住下,放好行李,先在周邊轉轉。
看看鮮花。
尤其是這麼高大的樹上,鮮花開滿枝頭。
周邊植被良好,空氣清新。
一夜無話,吃過早飯,收拾好行李,前往織金洞。
1980年4月,織金縣人民政府組織的旅遊資源勘察隊發現此洞,隊員們就是從右邊的這個小洞進入的,進入後,展現在眼前的,是令人震撼的景緻。
織金洞現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旅遊洞穴”之首, “中國最美的旅遊勝地——“中國十大奇洞”之首。
《中國國家地理》稱其為“中國溶洞之王”。
織金洞是一個多層次、多型別的溶洞,洞長6.6公里,最寬處175米,相對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積達500萬立方米,空間寬闊,有上、中、下三層,洞中遍佈石筍、石柱、石芽、石旗等四十多種洞穴堆積物,形成千姿百態的岩溶景觀。
看到下方的遊客嗎?可知洞穴的高大。
石峰四布,流水、間歇水塘、地下湖錯置其間。被譽為“岩溶瑰寶”、“溶洞奇觀”。
織金洞規模宏大,形態萬千,色彩紛呈。
囊括了全世界溶洞堆積物類別的40多種堆積形態,呈現出萬千氣象,無限風光。
有雄偉壯觀的“地下塔林”。
有“婆媳情深”。
最寬跨度175米,一般寬高在60~100米,總面積達70多萬平方米,堆積物平均高度為40米左右,最高的達70米。
有“海豚飛躍”。
有“擎天一線”。
有鎮洞之寶“霸王盔”
有“江山如此多嬌”,畫幅連綿二百餘米,氣勢宏偉。它是由形狀各不相同的石簾、石柱、石筍、石鐘乳構成的山水畫長卷,有點像人民大會堂裡懸掛的那幅大型國畫“江山多嬌”。不同的是,這是大自然的傑作,由溶洞滴水堆積構成,而且是立體的,浮雕,圓雕,跌宕起伏,精妙絕倫。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幅大壁畫,就是一首大自然的長詩,一支渾然天成的交響樂。
有“佛降妖魔”。
有“白蛇拜佛塔”。
在叢叢石筍的陪襯下,17米高的“銀雨樹”,看起來就像象牙雕刻的玲瓏塔,披金撒銀,從白色玉盤中脫穎而出,集豪壯、秀逸、精巧於一體。
銀雨樹形成大約有15萬年,它的形成分塔狀石筍、松球狀石筍、花瓣狀石筍三個階段。早期是洞頂滴水形成一個個滴盤,滴盤重疊,成為塔狀石筍;後來滴水又緩慢流淌,對下部進行溶蝕,分割成松球狀石筍;最後頂部的水又使葉片加快,便形成花瓣狀石筍。10多萬年來,形成銀雨樹的滴水線位置始終沒有變遷,水量是恆定的,可見銀雨樹來之不易。
俗話說:水滴石穿,說的是水有穿石的毅力。在織金洞裡,這句話恰好相反,叫滴水生石。這生石比穿石更需要耐力和創造力!
“姊姝玉樹”,一對形狀、大小都差不多的石筍,算得上是織金洞的又一絕妙景觀。這一對石筍,它們像是形影不離的兩姊妹,玉葉瓊枝,雍容華貴,是名副其實的“絕代雙嬌”。和那些高大險峻的鐘乳石林相比,它們顯得更加秀美、飄逸,好比兩枝出水芙蓉,清新靈動。
您看這兩株石筍,盛開著各種形態的花卉,就像兩位被永不凋謝的石花裝扮而成的青春永駐的美少女。其實,這兩株高達7米的白色花瓣狀石筍,是在兩個流量不同的滴水點且水質純度高的情況下生長髮育的,現在長成這般亭亭玉立的模樣,倒也出足了風頭。
在倒塌石筍殘塊上堆積的水母狀石筍,造型像一艘舟,被稱為“掌上明珠”。當然,每個人想象力不一樣,也有人把它視為乘風破浪,其形其態,倒也惟妙惟肖。
“華蓋講經”。
“觀音降臨”。
“寺建崖頂”。
“雨後春筍”。
織金洞具有獨特的地質遺蹟特性和極高的審美價值,是目前世界上洞穴大廳分佈密度最大、鐘乳石分佈密度最高、型別最豐富、珍稀形態最多的洞穴,是名副其實的“洞穴天堂”。洞中遍佈石筍、石柱、石芽、鍾旗等四十多種堆積物,形成千姿百態的岩溶景觀。洞內空間開闊,怪石嶙峋,銀雨樹、霸王盔、倒掛琵琶、大壁畫、姊妹玉樹等景觀栩栩如生、唯妙唯俏,讓人目不暇接,令人歎為觀止!一處處小場景,一幅幅大畫卷,讓人讚歎不已,被評價為“行星上的一大奇觀”、“地下藝術寶庫”、“天下第一洞”、“岩溶博物館”......織金洞是一個能讓人徹底改變溶洞觀的地方,讓人感嘆溶洞也居然能夠這樣美!
真可謂“黃山歸來不看嶽,織金洞外無洞天”。
注:景點的名字,有的是官方的,有的是我臨時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