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就像一個舞臺,一個個物種登臺,又一個個謝幕離去。
每個物種的謝幕,都是最悽美的方式,因為這意味著它再也不能登臺演出了,屬於它的時代終將會褪去,就算它曾經在這個舞臺上表演了上億年也不例外。滅絕是每個物種最終的命運,人類也不例外。
生命的誕生與滅絕
生命起源於海洋,最開始的沒有什麼動植物,只有所謂的單細胞生物,它們在漫長的時間裡構成了最初的地球生物鏈,可以說我們的地球今天所呈現的樣子,其中也有它們的一份努力。
在大約6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第一次出現了動物這個概念,在那之前,生命幾乎不曾運動。很長一段時間裡,地球沒有足夠的氧氣,運動是一種非常低效的生存方式,在海底濾食才是生物們最好的選擇。
即使在物種大爆發的寒武紀,大部分動物們也沒有像今天這樣高效的移動進食。後來氧氣濃度開始逐漸增加,動物真正體現了“動”這一特性,也開始從海洋擴散到陸地,最終幾乎填滿了地球上的每個角落。
可是,沒有一種生物能安穩地從誕生走到永遠,人類透過化石將遠古的動物世界展現了出來,一代又一代霸主在化石中出現,又在某一個地質層消失。看到這一幕,人類不禁開始想象,數百萬、數億年後,我們是否也會成為這樣的化石,被其他生物挖出來呢?
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滅絕,其中有五次的規模是難以匹敵的存在,它們是奧陶紀末大滅絕、泥盆紀末大滅絕、二疊紀末大滅絕、三疊紀末大滅絕以及白堊紀末大滅絕。
這些滅絕中,前四個是地球自身的變遷引起的,最後一個是天外來客,可見滅絕真的防不勝防,一個物種的滅絕不一定是它們進化到了末路,很有可能是飛來的橫禍。除去太空來客的意外來臨,地球為何自身要發動滅絕呢?
地球的遊戲
一個很冷酷的現實擺在所有生物的面前,那就是地球並不在意自己孕育出了生命。地球是一顆年齡大約46億年的行星,它對所有生命來說非常重要,可是它對宇宙來說絲毫不值得一提。有人說地球是死的,它就是一顆無機的天體,所有的生命都是它在偶然情況下發生化學反應得到的產物,本質上還是它的一部分。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細胞,那麼生命體不過是附著在細胞膜上面的一些顆粒,並不是它的核心。細胞可以輕易將自己細胞膜上的物質清理掉,也許在清理的過程中會承受一點點痛苦,但是短痛很快就會過去,只要細胞核沒有損傷,一些都能煥然一新。當然,不一定每次都能把這些顆粒全部清除掉,並且之後還會有新的顆粒產生,卻沒有一種顆粒能夠永遠附著在地球的表面。
因此,地球不需要這些顆粒來保護自己,就算是小行星把它撞成一個篩子,只要主體還在,它就還能恢復,可是顆粒一旦被地球甩開不要了,就只有滅亡這一條路。
人類的未來
人類是地球上最悲情的物種,因為沒有哪種生物會預測自己的未來,並且深知滅絕是最後的結局。人類善於總結地球上一切事物的經驗,然後運用在自己的身上。比如觀察天空中的雲,來判斷明天的天氣。
人們透過挖出來的化石,構建了一個地球的時間線,人們驚奇地發現,那五次大滅絕,在時間上有著一定的間隔。
比如奧陶紀末大滅絕發生在大約4.4億年前,下一個泥盆紀末大滅絕則發生在大約3.65億年前。第三次大滅絕,也就是生物史上最慘烈的二疊紀末大滅絕發生在大約2.5億年前,第四次三疊紀末大滅絕發生在大約2億年前,最後一次白堊紀末大滅絕是在大約6500萬年前。
人類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間隔大約5000萬到1億年的時間,地球就會發生一次大滅絕事件,期間還會夾雜一些中小型滅絕滅絕。
考慮到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扛過了幾次小滅絕,卻未曾經歷過一場大滅絕。我們推測人類應該可以應付中小型滅絕,對於大型滅絕,以目前的力量根本無法抗衡。
距最後一次生物大滅絕已經過去了6500萬年,按照發生大滅絕的時間週期,地球隨時都有可能來一場說滅絕就滅絕的運動。因為在地球眼裡,人類不重要,我們就和其他生物一樣,是地球表面附著的顆粒。
人類無數次幻想著自己滅絕的方式,這在生物裡也是獨一份的。
滅絕方式
災難片里人類總是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苦難瞬間,什麼火山噴發、全球寒冬、山崩地裂,甚至還有喪屍圍城。雖然在過程中會有很多人死去,但是影片最後仍然會有一部分人活下來。有些人說,這些災難雖然很可怕,卻不會將整個人類滅亡,只要保留一絲火種,人類就能繼續存活下去。
恐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影片所講述的一般就是災難發生的那段時間,而滅絕事件是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的。很多生物並非滅絕在同一個時間點,而是在隨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中走向了最後的終結,這一過程會持續上萬年。
因此有一些人會很自信地認為,這一段時間對於其他生物來說是煎熬的,可對人類來說,是一個緩衝時期,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科技在這段時間裡成功自救。
很多科學家卻悲觀地認為,人類會成於科技,最後敗於科技。科技需要什麼?需要資源,比如人類引以為豪的航天技術,如果沒有能源和那些製造飛船的原材料,那麼人類的所有技術都會停留在一個理論上。
人類現在都沒能完全擺脫地球資源的束縛,即使在未來不再使用化石能源,有新型能源代替,可在地球的活動面前,這些能量也無法使用。
比如火山灰遮蔽了天空,太陽能不能使用;全球氣候變化,河流的水量發生變化甚至改道,水能不能使用;就連大家最寄予厚望的核能,如果地震發生將核電站損毀,恐怕還會給本就遭遇災難的人類來個二次傷害。科學家們還說,人類的適應能力也沒有我們曾經的祖先強。
人類已經一隻腳跨出了自然,逃離了自然選擇,科技讓很多原本會被自然淘汰的基因保留了下來,將人類的基因庫徹底改變。人類的平均壽命變長並不是我們的身體更好了,相反,很多疾病的基因得以保留,沒人知道這段致病基因未來會變異成什麼樣子,更沒人知道人類能否適應地球環境的惡劣變化。
在那之前
根據地球歷史的定律,人類最終的命運或許就是滅絕,只是我們並不知道那一天會什麼時候降臨。在那之前,人類可以做很多努力,就算沒法避免,至少能讓人類在沒有遺憾中謝幕。
首先就是一定要達成命運共同體,這是面對滅絕時最簡單有效的抵抗方式,當然對於人類來說也是最難的形態。因為生物的本質裡都有趨利避害性,在災難面前生物會本能地想到自己的利益,人就算經歷了進化,出現了文明,然而不能否認人類作為碳基生命體,逃不開的宿命就是被基因支配。
如果人類能在滅絕到來之前,形成命運共同體,說明人類已經能夠克服生物本能帶來的束縛,這也許是能夠逃脫滅絕的第一步。
其次就是要放平自己的心態,人類總是認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凌駕於所有生物之上,所以不用保護地球更不用保護什麼動植物。
殊不知在地球眼裡我們和其他生物沒有什麼區別,我們也並沒有徹徹底底地離開與動植物的聯絡。人類還有一隻腳在食物鏈上,出現問題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
人類如果肆意破壞環境,很有可能沒能等到大滅絕,就把自己推入絕境了,所以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與地球、自然和諧共處,也是必須要進行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