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我國科技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加強基礎研究是提高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也是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什麼是基礎研究?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要實現高質量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我們還有哪些難題待解?
基礎研究到底可以給大眾生活帶來哪些實際用處?龍龍的經歷或許能幫我們找到些許答案。
4年多前,龍龍出生了,一家人喜笑顏開。然而這種喜悅的心情持續了僅僅一年,就因為龍龍身上出現的奇怪症狀戛然而止。經醫生診斷,龍龍患上了科凱恩氏綜合徵,又稱早衰症,是一種罕見病,壽命通常在7到20歲。
因為這是一種基因變異導致的疾病,常規方法無法治療。幾年間,一家人四處求醫。就在近乎絕望之時,醫生告訴龍龍家人,這些年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對早衰症的發病機制和治療靶點都有了更多認識,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等單位進行合作,正在對小分子藥物治療科凱恩氏綜合徵進行探索和嘗試。這一訊息無疑讓龍龍全家看到了新的希望。
事實上,無論是罕見病的治療,還是高鐵、移動支付、5G等對生活帶來改善的技術創新和發明創造,都依賴於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沒有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就沒有今天的載人航天;沒有巴斯德發現微生物,就不會有今天的疫苗。縱觀發達國家科學發展的歷史,基礎研究的突破往往帶來產業變革,催生新的技術,讓國家變得強大。
我國當前面臨的許多“卡脖子”問題,其實都“卡”在了基礎研究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曾這樣闡釋:“基礎研究就像蓋房子所需的一塊塊磚頭,你不知道某一塊磚有什麼用,但如果把這塊磚抽掉,房子就會坍塌。”
近年來,我國論文數量已居全球前列,但真正具有原創性、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論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如何縮小差距?關鍵在人。
與週期短、見效快的應用型技術研究相比,基礎研究往往週期長,實用價值短時間難以顯現,有的甚至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才能產生重大成果。
所以,支援基礎研究如同水塘養魚,要遵循其發展規律,不可操之過急,更不能揠苗助長。對於潛力大、質量高,熱衷於基礎研究的“魚苗”,還應努力為其提供具有良好科研氛圍、科學評價體系的“魚塘”,這樣,他們才能自然生長,各顯其能。
“欲致其高,必豐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基礎研究決定了一個國家創新體系的深度和厚度,只有夯實基礎研究根基,我們才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新
/
刊
/
速
/
遞
Read the new issue of the magazine first
一位晚期心臟病患者於 2022 年 1 月 7 日接受了基因修飾豬心臟移植手術,病人術後情況良好,可檢測到正常的心跳、脈搏和血壓,且沒有明顯的排斥反應。這是人類首次成功將基因修飾豬心臟移植到活著的患者體內,標誌著異種器官移植新時代的開始,將為大批缺乏人源心臟供體的心臟病患者帶來希望。
欄目·真相
我們每個人的膝關節出現疼痛症狀的時間會早於其他關節。到了50 歲,膝關節或多或少有點疼痛,甚至有些人不到 50 歲,就出現了雙膝疼痛。恰恰迎合了那句老話:“人老腿先老”。為什麼恰恰是這麼重要的關節更容易出現老化呢?如果我們知道了箇中原因,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保養膝關節,預防老化性關節炎的發生。
欄目·聚焦
在聖誕新年雙節的加持下,經過一個多月的傳播,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株在美國新增感染者中的佔比從 1%飆升到 95.4%,毫不費勁地取代了已經流行了大半年的德爾塔。
欄目·地球故事
相對於喜馬拉雅山、崑崙山、橫斷山,在構成青藏高原的系列山系中,念青唐古拉山顯得略微低調,因為它不是圍限青藏高原的邊緣山脈,而是高原的內部山脈。正是這條不那麼起眼的山脈與另一條內部山脈——岡底斯山一道,為青藏高原劃了一條南北分界線。
欄目·人物
在《自然》雜誌最新發布的 2021 年度年輕大學自然指數中,他帶領的西湖大學是上升最快的 25 所年輕大學中最年輕的。“心有大我,科學報國”——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閃耀著以施一公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奮力前行的光芒。
欄目·科學課堂
“聽話的小球”是科技館展品中讓學生倍感興趣的一件展品。展臺下方有一個風機,按下啟動按鈕,風機會沿著右邊的豎管向上吹風,豎管裡的空氣快速流動,壓力就變小了。而外界空氣壓力是正常值,與之形成壓力差,空氣會從壓力大的位置向壓力小的位置流動,所以空氣就沿著 C 形管被源源不斷地吸進了豎管裡。小球則順著氣流的運動沿著 C 形管跑圈,週而復始。小球為什麼能夠沿著 C 形管跑圈呢?做完這個實驗你就懂了!
往期精彩回顧
|今年的大年三十去哪兒了?還有更離譜的……
|離婚就解脫了?並不!研究表明這或許是男性系列痛苦的開始
|“隱形奧密克戎”會取代原始版毒株嗎?
-掃碼閱讀更多科學家的故事-
科技發展的背後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奉獻
閱讀“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