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康熙爺回東北——清·高士奇<扈從東巡日錄>疏白》之
●第七十天 四月廿五(1682年5月31日) 晴
駐蹕大淩河右岸(遼寧省錦州凌海市市區)
十三山,在《五代史·胡嶠北行記》中便有記載,說此山在幽燕西南二千里。《遼史》中說,燕王耶律淳在乾州十三山討伐武朝彥,也提到了十三山。兩月前東行去盛京時,走的是獵鷹窩(今錦州市義縣瓦子峪鎮鷹窩山)山那邊,當時只能是從遠處看看,一晃而過。此番回程,過十三山,策馬山嶺,便見十三座山峰,連綿起伏,峰勢巉巖,不見樹木,像極了研山。山頂有池,池下有洞,當地人往往避兵亂於此。金太常丞蔡珪有詩云:“閭山盡處十三山,溪曲人家畫幅間。”如今,這十三山下有人家,卻沒有了溪水。
●旁白
此篇與去時遙望十三山呼應來寫,突出十三山在高士奇心裡的位置。十三山,現位於錦州凌海市石山鎮東北5公里處。山是東南、西北走向,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1公里,方圓二十里,有峰十三座,故史稱“十三山”,又稱遼東十三山。明時設有十三山堡、十三山驛,清時大站道設有十三山站,清末改為石山站(今驛馬坊村)。對於《五代史》《遼史》中都有記載的名山,高士奇格外關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行走在十三山中,海拔近千米的十三山,蒼松翠柏遍及全山,山頂有望海寺、和尚洞、天羅井和金牛洞等名勝,金代太常丞蔡珪《十三山下村落》一詩的景緻突然就閃現在腦際:“閭山盡處十三山,溪曲人家畫幅間。何日秋風半篙水,小舟容我一蓑閒。”望著連綿的十三山,卻難覓“咕咕”溪水影,高士奇不免發出“今山下有人,無溪水矣”的長嘆!物是人非,山水亦然。
十三山,古來有名,乃風水寶地,一代梟雄“東北王”張作霖墓就在石山鎮東8裡南驛馬坊村西頭的果樹林中。這墓園原本是張作霖於民國初年自己選定的祖墳,他的亡母以及原配夫人趙氏,都葬於此地。墓園西面正對著三座山,分別叫馬鞍山、印山和猴山,據說暗合古人“馬上封侯”、“封侯掛印”的寓意。後來張作霖發跡,由“東北王”一躍封為全國陸海空軍大元帥。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為厚葬張作霖,以少帥張學良將軍主的張氏家屬為其尋找墓地,後有一週姓風水先生選中了撫順市東約35公里的章黨鎮高麗營子村南的高阜之上,稱此地為“前照鐵背山,後座金龍灣,東有鳳凰泊,西有金沙灘”。 1929年5月,張作霖的陵寢——元帥林開始破土動工,預計3年完工。1931年秋,正當元帥林工程初具規模時,爆發了“九一八”事變,元帥林被迫停工,張作霖安葬元帥林一事擱淺。後張學良退入關內,1936年末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被蔣介石軟禁起來,回東北無望。1937年6月,根據張學良的授意,家人將咱厝瀋陽的張作霖葬入錦縣(今凌海市)驛馬坊。張作霖最終安眠在自己選定的祖塋內。
該篇提到胡嶠,那就說說“胡嶠和西瓜”的故事。
胡嶠,生卒年月不詳,五代後晉時期華陽(今安徽績溪華陽鎮)人。後晉石敬瑭是在契丹幫助下建國的,是歷史上有名的“兒皇帝”。胡嶠在後晉同州郃陽縣做縣令,被契丹宣武軍節度使蕭翰相中,作掌書記,於遼太宗耶律德光會同十年(947年),隨蕭翰回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後蕭翰被告發謀反而被殺,胡嶠不但失去了靠山,還因是蕭翰的同黨而被監視起來,在契丹虜居了七年,於遼穆宗應歷三年、後周廣順三年(953年)逃回了後周。回來後,根據在契丹七年的見聞,胡嶠寫成記述契丹地理風俗的《陷虜記》數卷。胡嶠在遼上京附近(今屬內蒙古)見到並品嚐西瓜,並將西瓜種植(方法)引入中原。後隱居不仕。著有《梁朝名畫錄》。
在胡嶠所著《陷虜記》裡,第一次出現“西瓜”一詞,他說:“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真珠寨,才吃到菜。第二天繼續東行……遂入平川,草木多了起來,頭一次品嚐到西瓜。這西瓜,是契丹打敗回紇得到的種子,拿回來,用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味道甘美。”由此可知,西瓜傳入中原前,在大遼國是普遍種植的水果了,是經過“契丹破回紇得此種”的。而胡嶠自契丹逃亡回中原時,帶沒帶西瓜種子回來,不得而知。但將塞外“牛糞覆棚而種”的方法介紹到中原來,這是胡嶠的功勞。而西瓜在中原、江南廣泛種植是胡橋《陷虜記》面世百年後的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年)以後了。在紹興十二年,在金國滯留十五年之久的南宋使臣洪皓被釋放歸國,他後來寫了一本《松漠紀聞》,詳細記載了他在金國的經歷和見聞,其中就記載了他攜帶西瓜種子,繁殖西瓜一事。洪皓回到中原後不久,南宋詩人作品裡開始出現吟誦西瓜的詩,比如范成大有《西瓜園》、文天祥有《西瓜吟》等。
西瓜園
南宋·范成大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種,今河南皆種之。
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誇。
西瓜吟二首
南宋:文天祥
拔出金佩刀,斫破蒼玉瓶。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其一)
下嚥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長安清富說邵平,爭如漢朝作公卿。(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