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某縣一個家族,第一代從廣東遷徙而來。二、三、四世都是單傳。四世祖生於崇禎十年,近百年還一是戶,之後人口逐漸增加,成為一個大家族。
大約是發了橫財,或得意外之財,成為富戶,於是在科舉上作巨大投入,在五世時有一人捐監生、州同知銜,六世有兩個增生。什麼是增生?就是庠生入學後經過考試,可以升補為增生、廩生。廩生有補貼,增生沒有補貼,由此推知升廩生難於升增生。族譜記載有經過十九年才升補為增生者,當然也有一年就升補為廩生者。在六世有人考取庠生之後,經過四代,大約100年,到九世才有一人考取歲貢。到十世,又有一人考取副貢,家族的科舉事業到此時已經一百多年過去。這時,家族人口大增,有甚多侄年長於叔,不少叔侄同年赴考,最先考取舉人的是十一世一人。從庠生到舉人所用的時間大約是一百七十年,這個舉人在次年又考取進士,所以庠生到進士所用的時間也是一百七十年。這個進士的一個族叔,在光緒二十年考取舉人。此時,科舉時代將要結束。
大約在二百年間,共有52人考取庠生,83人捐監生(一個甘肅監生),3人考取貢生,7人捐貢生,舉人1人,進士1 人。一家五個五貢以上的功名,全鎮其他姓氏只有三個五貢以上的功名,其他姓氏沒有舉人、進士。從這一點說,這一家族就是望族了。我整理有一個科舉世系圖,其中有兩個世系是九代監生,三個世系是八代監生,七個世系是七代監生,這不是說他們笨,而是在科舉上舍得投入。以一些省的賑捐章程的價格計算,這一家族捐監生的費用超過一萬兩,捐職、捐封典的費用也超過一萬兩。
咸豐同治年間,天下大亂,這個家族發生政治分化,有人造反,有人組織團練,兄弟子侄刀兵相見,打了十多年。讀族譜的記載,發現有親兄弟卒於同日同時辰,也有母子死於同日同時辰,這種情況顯然是死於戰亂。因為捲入戰亂者特別多,所以在縣誌的前事卷中記載有48人,加上在其他卷記載涉及戰亂的人物,共有55人。在前事卷中,明確記載某兄弟領兵攻本村,另外的兄弟戰死者有多處。又加上縣誌記載的科舉五貢以上的人物,其他如卓行、高壽、節烈、編纂縣誌職名及付印捐款等,共有93人。
以上即是一個家族有成百人被記載到縣誌的大概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