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這個春節,看完《水門橋》或《狙擊手》的你,一定是紅著眼眶走出電影院的。
《狙擊手》中,五班戰士一個個前仆後繼,驚心動魄,蕩氣迴腸。
《水門橋》最後,“第七穿插連應到157人,實到1人”,太慘烈了。
這兩部電影足以震撼每個中國人的心靈。
但是,你如果看過一些老戰爭片,就會發現,80年代之前的戰爭片與今天的戰爭片是截然不同的。
以《上甘嶺》為代表的老戰爭片,有一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現在的戰爭電影,則更加突出戰爭的慘烈,英雄的悲壯。
這與時代背景有關,都是非常優秀的電影,只是藝術表達方式不同。
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什麼能戰勝強大的敵人?僅在如今的電影中,是找不到全面的答案的。
不怕犧牲的精神是戰場的必要品質,但取勝更需要優秀的戰術和卓越的智慧。
這支軍隊為什麼偉大?因為這是一個最優秀、效率最高的團隊。而這種品質,不管是今天的團隊還是企事業單位,都能從中受益。
一個戰士改變了戰爭程序
先講一個故事。
1951年6月,志願軍第47軍140師第419團,面對美軍狂轟亂戰,傷亡很大。
一名聰明的戰士在戰壕內壁上挖了個洞,一旦敵人炮火打來,便鑽進去躲藏。
戰友一看,也紛紛模仿。連長一看,覺得是個好辦法,於是就讓戰士們繼續往深裡挖。
因為炮火太猛烈,會把洞口炸塌,把人埋進去。於是大家就想辦法,挖成兩個洞口,呈“U”形,既安全,又解決了通風問題。
團長胡伯華見到了戰士的發明後,立即讓全團開始挖這樣的洞,要求每人必須有兩個。
在十天的戰鬥中,我方斃敵400多人,自己傷亡30餘人。
140師的師長立刻讓在全師推廣,並將經驗上報志司。
志司在1951年7月3日,向所有部隊推廣了第419團的做法,並改名為“貓耳洞”。
從貓耳洞的發明到全軍推廣,僅僅用了半個月時間。這樣的效率太“恐怖”了。
1951年冬天,所有前線的志願軍,開始了挖坑道的運動。各部隊一邊挖,一邊交流經驗,總結出坑道工事的規格樣式。
1952年,一個橫貫整個朝鮮半島250公里的坑道防禦體系就出現了。這個體系做到了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
在接下來的上甘嶺戰役中,我軍將士為什麼能取得勝利,那絕不僅僅是不怕犧牲就能做到的。
上甘嶺戰役,美軍炮火密集程度堪稱人類歷史之最。看看老照片中那如山般的空彈殼,就會感到美軍採用的“範弗裡特彈藥量”多麼恐怖了,血肉之軀能在這樣的炮火中存活下來嗎?
但“美國記者之父”大衛·哈伯斯坦姆,在《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描述了美國兵的絕望。
“我們的大炮、炸彈和低空轟炸對他們幾乎沒有什麼影響,甚至可以說毫無影響。
他們會定期從山洞裡拉出一門炮,將20發左右的炮彈非常精準地發射到美軍陣地,然後把炮馬上拉回山洞。等我們的炮兵確定他們的方位時,他們的大炮已經進入安全的位置,炮兵也回到山洞裡,躲到一旁吃米飯去了。”
正是志願軍的創新精神,消解了美軍武器優勢,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犧牲,加快了戰爭的結束。
可以說,因為一名志願軍戰士的智慧發明,改變了戰爭的程序。
領導被戰士批評
志願軍在戰爭中表現出創新意識,離不開這個團隊對每名戰士的尊重和信任。
為什麼我軍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這是歷史上第一支真正講民主的屬於人民自己的軍隊。”
就拿你所在的企業對比一下:一個基層員工的建議或意見,能反映到最高層,有多大可能?
如果中間各層管理人員有一個人產生了“你要是出風頭,我怎麼辦”的想法,這個建議會怎麼樣?
即使到了最高層,有沒有可能在全公司推廣?
那我們軍隊是怎麼做到的呢?
華小妹在這裡推薦一部老戰爭片《戰火中的青春》,該片講述了一個女游擊隊員,女扮男裝加入八路軍的故事,情節歡快感人。
其中的一段情節,會讓如今的年輕人感到不可思議。
在一次戰鬥結束後,排長坐在中間,接受全排戰士的批評,並拿出小本,把戰士的意見記下來。不僅如此,最後還做出誠懇的自我批評。
我軍在戰術業務上遵循的原則就是:不論官職大小,誰對,就聽誰的!
為了保障和尊重每個戰士的權利,從“三灣改編”開始到全國解放,我軍不斷完善“士兵委員會”這一制度。
就是每個部隊推選幾名戰士成為戰士執委,推主席一人,對部隊的軍官進行監督。
這保證了我軍的政治平等、軍事平等和經濟平等,確保了戰士成為部隊的主人,使部隊凝聚力增強。
特別是在軍事平等上面,我軍曾經規定:“關於軍事民主,必須在練兵時實行官兵互教,兵兵互教;在作戰時,實行在火線上連隊開各種大、小會,在連隊首長指導下,發動士兵群眾討論如何攻克敵陣,如何完成戰鬥任務。在連續幾天的戰鬥中,此種會應開幾次。”
當個人的意見被群體尊重時,那麼員工就會從“讓我幹”變成“我要幹”。個人的主動性就會被徹底激發出來,其戰鬥力是無敵的。
三名戰士吊打敵人一個營
一個公司的員工,如果覺得工作是大家的,自己絕對不會盡力。但如果覺得這是自己的事業,就會克服各種問題和困難。
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戰士龐國興及兩名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絡,仍然繼續戰鬥。
最終,3名戰士吊打敵人王牌旅的一個營的200人,攻佔敵軍2個炮兵陣地。
為什麼印軍200個人打不過我軍3名戰士,只因為印軍士兵是為軍官打仗,一旦軍官陣亡或逃跑,全體就會崩潰。
戰後,龐國興說下這流傳很廣的話: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對戰士的信任和尊重,也影響了整個部隊發揮全部的戰鬥力。
每次的作戰方案,絕不是某個幹部“拍腦袋”的決定。一個連的進攻往往都是軍、師、團各級幹部研究的結果,是經過上下集體討論出來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旦群體智慧被激發出來,這支團隊就是不可戰勝的了。
我們再來說說《狙擊手》的歷史背景——“冷槍冷炮”運動。
朝鮮戰爭進入了陣地相持階段,美軍炮火強大,我軍開一槍,美軍回擊十炮,部隊上級要求不能主動惹事,不許私自開槍。
美軍士兵得意忘形,在陣地上曬太陽,甚至唱歌跳舞,非常囂張。
這時候,一名叫徐世禎的戰士氣不過,脫光衣服,抹上黃泥,摸到敵方陣地附近,兩槍放倒兩個敵人。敵人慌作一團,胡亂開槍。
徐世禎心想,反正開一槍也是違反紀律,還不如多開幾槍。最後,幹掉了7個敵人,才心滿意足地回到陣地,承認錯誤。
營長聽完很無奈,說你犯了錯就等著挨批吧。就將情況上報到團裡,徐世禎覺得惹禍了,做好了被通報、關禁閉的準備。
沒想到,團裡經過開會,特意請徐世禎給大家上培訓課,怎麼放冷槍打狙擊。
最後,此事居然上報了北京,主席知道後很高興,起名字叫“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化小勝為大勝,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於是全軍就將“冷槍冷炮”變成了一場群眾運動。
美軍蹲著小便
“冷槍冷炮”運動開展以後,志願軍遇到一個難題——沒人會狙擊。
這時候,我軍的團隊民主發揮了巨大作用。
無論是官是兵,只要是人才,就向他學習。“隨時打仗,隨時研究”,交流經驗,互相學習,“打一仗,進一步,邊打邊學”。
每支部隊的經驗教訓,向上一級彙報,然後總結出面面俱到的全套戰術,再傳下去。
狙殺外出大便的敵人,要等他蹲下再開槍;洗澡的敵人,要等他脫掉一條褲腿開槍。
事無鉅細的經驗,平等的學習和交流,使我軍迅速湧現出了大量狙擊手。
比如“狙神”張桃芳,從一名新兵蛋子,很快成長為斃敵214名的神槍手。另一位叫鄒習祥的戰士,206發子彈消滅了203個敵人,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還有個炊事班戰士叫龐子龍,本是送飯的,覺得打冷槍痛快,也學起狙擊來,結果一打就收不了手,3個月內一人冷槍斃敵54名,打出了癮頭,打出了名聲,也打成了英雄。
據第十二軍統計,不到3個月,全軍狙擊殲敵2506名,敵我損失比是228:1。
“冷槍冷炮”運動開始之後,美軍再也不敢站著小便了,只能蹲著小便,惶惶不可終日。
那麼,美軍為什麼不開展狙擊運動呢?兩個字:怕死。
軍進攻的前提要有火力支援,只能躲在陣地中,我志願軍戰士兩三個人都敢出去打偷襲,遍地都是我方的狙擊小組,敵人再強的炮火也發揮不出作用。
最後,“冷槍冷炮”運動收到了巨大效果:斃敵5.2萬餘人。美軍看到損失成本太大了,最後只能簽下停戰協定。
我志願軍用很少的代價,換來了最後的勝利和停戰。
如今,抗美援朝戰爭已經結束近70年,志願軍戰士的偉大精神鼓舞著我們,烈士犧牲的悲壯感染著我們,但這支人民的軍隊對個人的尊重,科學民主的決策和高效的行動,更值得我們借鑑。文/朗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