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原名永琰,是清朝的第七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五位皇帝。顒琰三十六歲登基,六十一歲去世,在位共二十五年。在位的前四年一直活在乾隆皇帝的背後,未能得到實權,直到乾隆皇帝去世後,才真正開始親政。雖然嘉慶皇帝的能力比不上康熙、雍正和乾隆,但也是一位守成之君,他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捯飭內政,整頓綱紀,重視治河,賑濟災民。可悲的是,嘉慶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嘉慶做出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清朝由盛轉衰,迅速走上了下坡路。
潛邸生活
乾隆二十五年,顒琰出生於圓明園天地一家春。最初的名字叫永琰,母親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父親是乾隆皇帝。顒琰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個兒子。按照清朝的慣例,皇子滿六歲就要去學堂讀書,顒琰自六歲學於兵部侍郎奉寬,從工部侍郎謝墉學今體詩。顒琰七歲時,到盤山行殿拜謁孝聖憲皇后,很受乾隆皇帝的寵愛。十三歲就能通讀五經,在讀書學習上顒琰還是遺傳到了乾隆皇帝的精髓,在眾多老師中,顒琰最崇拜、信賴朱珪。乾隆皇帝認為“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於是在登基後的第一年,就親書密旨,立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璉為皇太子,將密旨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可惜的是,永璉九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後來,富察皇后又生了皇七子永琮,乾隆皇帝有意立永琮為皇太子,但永琮兩歲的時候就因出痘早殤。痛失兩位最中意的繼承人,乾隆皇帝著實有點崩潰了,直到乾隆八十三年,乾隆皇帝再次密立皇儲,即皇十五子顒琰。
乾隆四十五年,朱珪赴福建學政任,臨走前給了顒琰五句忠告:日養心、日敬身、日勤業、日虛己、日致誠。顒琰也確實做到了身體力行,在親政之後也將五句箴言常置左右。少年時期的顒琰,學習成績頗佳,年長後,格外喜歡讀史書、通鑑等。乾隆五十四年,顒琰被封為和碩嘉親王。乾隆六十年,顒琰被正式宣佈立為皇太子。
內禪登位
嘉慶元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舉行禪位大典,顒琰即帝位,乾隆帝親臨太和殿授傳國玉璽,顒琰尊乾隆皇帝為太上皇。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頒詔天下,賜宴宗籓,立嫡福晉喜塔臘氏為皇后,在寧壽宮舉行千叟宴,太上皇親自前往。乾隆皇帝雖名義上退居幕後,但仍然控制著朝政,顒琰手無實權,成為傀儡皇帝。
乾隆晚年的時候特別寵信和坤,作為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和坤早已家喻戶曉。歷史中,和坤是一個滿腹經綸、飽讀詩書、風度翩翩的美男子,雖不是出生名門,卻靠自己的努力,漸漸贏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同時他博學多才、幽默詼諧、善於理財、長於內政,是乾隆皇帝的左膀右臂。和坤之所以能贏得乾隆皇帝的依賴,與他超強的辦事能力分不開。乾隆晚年六下江南,耗資巨大,當時的國庫根本就支撐不了,而和坤卻輕輕鬆鬆解決了問題,還撈了不少銀子,乾隆皇帝知道和坤貪,但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在顒琰眼裡可就不同了,顒琰深知和坤的能力強大,富可敵國,搞不好就會成為一個權臣,奈何乾隆皇帝對和坤十分寵信,自己也不好動手,於是一直隱忍,等待時機除掉和坤。
正式親政,一上位即除和坤
嘉慶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皇帝駕崩,顒琰開始親政。二月份,誅殺權臣和坤,罷黜並囚禁和坤的親信死黨。看到這裡不禁感嘆這和坤死的也太草率了點,和坤那麼聰明的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的處境,乾隆皇帝一死,他也就沒了庇護傘,那他為啥不跟乾隆皇帝求一塊免死金牌來保住自己的小命呢?原來乾隆臨死前,給了和坤一份遺詔,和坤在被賜死時,打開了遺詔,上面只有三個字“留全屍”,和坤當即明白了乾隆皇帝的意思,於是哈哈大笑,慷慨赴死。關於顒琰除掉和坤一事,後人一直在爭議這件事情的對錯,顒琰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整治貪汙腐化的風氣,除掉和坤,少了一大威脅的同時也失去了一個很有能力的臣子,很多和坤能辦到的事情,顒琰未必能,倘若顒琰有馭人之術,將和坤收為己用,或許清朝下跌的不會那麼迅速。但從一代帝王的角度來看,留一個隨時會推翻自己的人在身邊,就像是在養虎,風險太大,何況顒琰受祖上治國思想的影響很大,斷不可能留和坤。
為政舉措
政治改革。面對乾隆末年的種種弊端,顒琰極力扭轉,乾隆末年,權臣當道,言路堵塞。顒琰“詔求直言,廣開言路”,鼓勵大家向皇帝諫言。乾隆後期吏治敗壞,貪汙腐敗嚴重,顒琰於是身體力行,從自己開始,生活節儉,限制地方向他呈送寶物,五十大壽禁止民間演戲慶賀,六十大壽又禁止給他送金珠玉器。顒琰十分痛恨貪官,在打擊貪官這一塊,他毫不手軟,懲治了不少貪官,但可悲的是,當時整個社會風氣都浸泡在腐敗中,顒琰雖想打破這種壞風氣,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俗話說:打破常規,必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顒琰身邊沒有能出謀劃策的賢臣,一己之力難敵大流,他對內政做出的有限改變,未能扭轉清朝走向末路的運勢。
軍事整頓。乾隆末年,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由於乾隆皇帝大興文字獄,川、楚、陝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白蓮教起義。在乾隆和顒琰兩代帝王的努力下,嘉慶十年,白蓮教起義被鎮壓。由於清政府對民眾的壓榨加劇,東南沿海部分民眾被迫下海為盜,後來進一步發展為“反清起義”,直到嘉慶十五年起義才被鎮壓。嘉慶十八年,趁顒琰離京前往熱河圍獵,北京防備空虛,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獲悉事變後,顒琰下罪己詔,同時嚴令血腥屠戮衝進皇宮的起義軍,各地的天理教起義陸續被鎮壓。
外交策略。英國從雍正朝開始就不斷向中國輸入鴉片,顒琰多次重申並進一步嚴格鴉片禁令,雖未真正抑制鴉片在中國的傳播,但對抑制鴉片氾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與周邊國家的交往中,清朝依舊以“天朝上國”自居。在和西方國家的交往中,顒琰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在治國方面,顒琰思想傳統固化,沿用乾隆皇帝的閉關鎖國政策,盲目自大的傳統觀念,使其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的態度,失去了一次融入世界的機會。
死因成謎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顒琰自圓明園起程,前往避暑山莊,一週後到達山莊,二十五日,顒琰在承德避暑山莊突然病死,終年六十一歲。《清仁宗實錄》記載“此次蹕圖,偶感暍暑”,證實了顒琰是中暑加上年事已高,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亡。但關於顒琰的死因還有其他幾個說法。
被刺殺。顒琰在除和坤的時候,同時懲治了和坤的很多黨羽,這些黨羽的後人懷恨在心,於是便找時機刺殺顒琰報仇。
被雷劈死。這種說法大致有三個傳言:一說顒琰在熱河狩獵時,熱河上天氣驟變,電閃雷鳴,顒琰在寢宮休息時遭到了雷擊,顒琰觸電身亡。二說顒琰有一天在熱河狩獵時,沒什麼收穫,感到十分無聊,於是就提前結束了狩獵,在回寢宮的路上,天氣大變,電閃雷鳴,忽的一聲驚雷,皇帝被擊中落馬。第三種說法就顯得十分荒誕,傳說顒琰長期寵愛一個小太監,一次在兩人幽會的時候,祖上看不下去了,就一道驚雷劈死了顒琰。
顒琰是一個好人,卻不是一個好皇帝,做為皇帝,他顯得平庸至極,雖然很勤政,很努力,為民著想,但成效無幾,只能看著清朝在自己手裡走向衰弱。死板教條是顒琰治國方式的代名詞,顒琰二十多年的統治,就在一日日抱怨、迷惑、痛苦、尷尬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