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左傳》裡寫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看似平白無故的事情,其實早有徵兆,只是你自己沒有注意而已。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因此每個人都盯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忽視了有禍害的一面。殊不知,福禍不單行,還相輔相成。
開開心心可以招來福氣,憤憤不平可以引來災禍。調整生活的狀態,你就會發現,災禍是自己帶來的,也是可以轉換的。
有道是,改變別人是神經,改變自己是精神。
“命由己造,境隨心轉”,往後餘生,要持續變好,別再自討苦吃了。
02
貪婪之人,貪得無厭。
春秋時的某一天,孔子出門遊玩,看到一個捉鳥的人,手裡都是一些小鳥。
孔子覺得奇怪,問道:“怎麼都是小鳥?這裡沒有大鳥嗎?”
捉鳥的人說:“大鳥警惕性很高,捉不到。小鳥很貪吃,隨便可以捉到。”
孔子轉身,對弟子們說:“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
做人,只要保持警惕,就沒有危害,如果貪婪,危害來了也不會發現。貪婪可以矇蔽人的內心,可以捂住人的眼睛,看來是真的。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很多的財富,享受錦衣玉食。如果不懂得收斂這樣的想法,就會掉進貪婪的陷阱裡。
貪婪的人就像一隻走進米缸裡的老鼠一樣,每天吃吃喝喝,把米吃完了,才發現,米缸很深,根本就逃不出去了。最後的結局,就是活活餓死。
事實上,我們比老鼠聰明多了,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但是利益的驅動力,卻非常強大,可以把精明的人,變成“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可以把愚鈍的人,變成“大智若愚”的聰明人。
在利益面前,保持頭腦清醒,非常重要,否則就會禍害自己。
03
享樂之人,樂極生悲。
在我的老家,有這樣一句忠告:“事情要見好就收,否則只會樂極生悲。”
貪到了很多的錢財,其目的就是為了享受。雖然有的人,按著見不得光的錢財,藏起來,不敢花,但是他一直沒有放棄花錢的慾望。
《論語》裡寫道:“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快樂不要過分,感情不要過度。無法把控尺度的話,快樂也會變成災禍。
宋朝時,宋仁宗在宮裡聽到街上人聲鼎沸,感慨道:“民間如此歡快,宮裡卻冷清了一些。”
身邊的大臣說:“要不,我們也歡歌笑語?”
宋仁宗說:“不能這樣啊。如果宮裡熱鬧了,民間就會變得冷清。”
當年的才子范仲淹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見證了宋仁宗的人生觀。
宋仁宗在位四十多年,創造了太平盛世。他的身邊,湧現出了包拯等名臣。
相比之下,隋煬帝的享樂主義,就特別明顯了。他修建隋朝大運河 ,營建東都、遷都洛陽,身邊美女如雲,還要去江南尋訪美人。最後,他樂極生悲,弄丟了生命,還給天下帶來了戰禍。
做人要懂得,快樂是有附加條件的,是需要限制的。即便是高高在上的人,也不能為所欲為。
生活中,喝酒太多,就會損害身體,常常喝醉,人就會東倒西歪。遇到喜歡的人,就要去牽手,難免會破壞家庭。
04
勤勞儉樸,福氣臨門。
在春秋時的魯國,有一個很節儉的人,連煮飯都捨不得用炊具,而是用瓦罐。有時候,瓦罐都是破舊的。
有一天,他做了一頓飯,嚐了一口,感覺非常美味。就用碗裝了一些,送給孔子。
孔子非常高興,藉機會告誡弟子們:“容器是什麼,並不重要,關鍵是東西好吃,還能與人分享。”
一些看起來很摳門的人,在外人眼裡是沒有福氣的,其實是很有福氣的人。因為他們的福氣,藏在內心深處,那些趾高氣揚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古人說得好:“勤勞的家庭,飢餓過其門,而不入。”
勤儉節約,常常是粗茶淡飯,這樣的家庭,從來不會因為缺乏財產和糧食而發愁。即便賺的錢不多,也沒有關係,因為家庭的開支很小。
福氣,其實是一種“量入而出”的生活方式。能夠實現年年有餘,福氣自然就會來臨。
05
知足常樂,禍盡福來。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愚昧的人,拼命追求福氣,反而帶來了災禍;聰明的人,努力創造福氣,還慢慢享受福氣,因此人生路上,都是風景。
古時候,一些君王會在自己的座位右邊,放一個“欹器”。
“欹器”是一種特別的容器,你往裡面灌水,水到一半的時候,欹器會直立;水滿了,欹器會傾倒,水也會流出去。
君王時刻看著“欹器”,告訴自己,做人要謙虛,要留一些空間,讓自己可以繼續進步。同時,下屬也可以建言獻策,群眾可以提出批評意見。
久而久之,君王的做法,變成了現在的“座右銘”。
福禍的轉變,就是生活中的“空滿”哲理。當你很快樂的時候,就及時停止,快樂還能源遠流長;當你得到很多財富的時候,就與人分享,這樣的話,就是物盡其用,人生也會有自由的空間。
喝酒七分醉,吃飯七分飽,愛人七分足夠......這些生活的方式,就是提醒我們,知足常樂,禍事就少了,福氣就有地方容身了。
06
曾仕強教授說過:“人生只有一條規律——自作自受,人生就是自作自受的過程。”
道理說得再多,關鍵是要積極行動,把道理貫穿在生活的全過程。
福禍轉變,看起來是高深莫測的,其實離不開我們的一日三餐、言行舉止、心態變化、生活觀念等。
沒有人知道,是福氣先來,還是災禍先來,但是你一定要明白——福氣滿了,分享出去;謹慎行事,諸事無憂;人生有缺,才是完滿。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