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眾生皆苦,能夠冷靜處理人世間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各種事物,保持內心的平靜,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
01
范仲淹曾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個內心平靜的人在面對人生中最喜悅的事情時,會保持冷靜,不會過分高興。
俗話說,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戰國時期,齊威王是個喜歡徹夜飲酒的君王。
楚軍進攻齊國時,他派使節淳于髡去趙國求救。
淳于髡不負重託,從趙國請來十萬大軍,嚇退了楚軍。
齊威王高興萬分,擺宴請淳于髡喝酒慶賀。
齊王高興地問淳于髡:“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會醉?”
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
齊王不解,淳于髡解釋自己在不同場合、不同情況下酒量會變化。
其實淳于髡深知喝酒過量,會因醉酒而亂了禮節,所以不能放縱自己。
人如果高興到了極點,就可能要發生悲傷之事。
說到沈萬三相信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
他巔峰時期擁有白銀20億兩。
明朝一兩銀子可以購買2石大米,一石大概是現在的95公斤。
沈萬三行事太過高調,不知避其鋒芒,最後不得善終。
人在頂峰,邁步就是在走下坡路。
生活如意時,不過分高興,不因自己的財富而張狂,讓內心保持平靜,低調做人,方能走得更遠。
02
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生命會存在著不同的狀態。
許多風雨,許多磨難,也是人生常態。
老家有位奶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孤苦無依。
日子難捱,但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活下去,她始終面帶微笑,樂觀對待生活。
遇到傷心事,不過分悲傷,順其自然,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不以己悲,坦然面對人生中的任何境遇。
正如《道德經》之中說: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在如今這浮躁不安的社會中,想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非常不容易的。
孟子一生不為當世君主所接納,懷才不遇。
但他為人豁達,“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意思是我的想法如果可行,那麼自然會被推行。
如果行不通,我自己也會順勢即止。
而行不行得通則不是人力可以安排,需要靠天意了。
盡人事,聽天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我們為人應該學會的道理。
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得到合適的機會,可救天下,救國家,救社會。
得不到機會,則自己修身養性,一切泰然處之。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隨遇而安,漫隨天外風捲雲舒。
03
為什麼現代的人總是會浮躁呢?
看過一個高讚的回答是:
因為心裡裝滿了瑣碎。
當內心不夠平靜,即使捧著一本世界名著,心裡也是心猿意馬,讀不進去。
生活就如同一本書,需要我們保持平靜的心,需要經得住生活的磨難,耐心解讀。
長篇小說《無聲告白》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個內心平靜、處變不驚的人,氣質非凡,具有強大的氣場。
一個內心平靜的人,不會過於糾纏繁雜世事,只專注於自我的發展,找到真我。
《渡你的人再久也會來》的作者陳慧在乏味卑微的底層生活中,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棲息之地。
27歲的陳慧從江蘇如皋嫁到浙江餘姚,後又離婚獨自帶著孩子討生活。
16年擺攤生活的歷練給予了她無比豐富的創作素材,讓寫作成為她生活裡充滿希望的微光。
內心平靜,不會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悲天憫人。
內心平靜,只管低頭討生活,只管為生活打拼,不矯情,保持從容,成就最好的自己。
就像楊絳先生說的:
豐富自己,好過取悅別人。
一個人在平靜中,最能體現出他內心對生活的熱愛,最好的生活狀態。
寡言養氣,寡事養神,寡思養精,寡念養性。
願你我餘生都做個平靜的人,好好愛自己,好好生活!
點個贊吧,歡迎關注,讓你我共勉!
作者:綠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