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書籍中有三種淡竹葉,全國各地均產,功效相似,但仍需分別論述,以利養生保健選擇。
其一,是禾本科多年生常綠喬木或灌木,百姓叫毛竹、水竹、甘竹、淡竹的葉片。入藥較早,《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始稱竹葉。到了南北朝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始稱淡竹葉。這種竹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內熄肝膽之風,外清暑溫之熱,可治療熱病煩渴、小兒驚癇、小便赤短、口舌生瘡。東漢張仲景《傷寒論》中的竹葉石膏湯、《金匱要略》中的竹葉湯、《聖惠方》中的淡竹葉湯、《醫方簡義》中的導赤散,所用的均是此品。其中嫩葉叫竹葉捲心,清心熱,用於治療神昏突出。
其二,屬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葉的全草,高40~100釐米。本品入藥較晚。《本草綱目》記載:“味甘性寒,無毒,去煩熱,利小便,清心。”《握靈本草》記載:“去胃熱。”用於治療熱病口渴、心煩不安、口糜舌瘡、牙齦腫痛、小便赤澀、淋痛頗效。其根叫碎骨子,一蔟數十須,須上結子,故又叫竹葉麥冬、野麥冬,主治如淡竹葉同,但有墮胎催生作用。
其三,為鴨跖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鴨跖草的全草。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其異名多達50餘種,《本草綱目》稱為淡竹葉,《救荒本草》稱為翠蝴蝶。在清心除煩作用較淡竹葉全草為強,而利尿作用較弱。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歸心經、胃經、小腸經。有著清熱除煩、利尿。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不論哪一種淡竹葉都是官方認可的中藥,其功效並無本質上的區別,故而可以混用,日常保健的話每天1克左右泡茶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