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就在20世紀末期,美國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戰爭,在當時,世界各地的人民都非常擔心,這也許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就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出動了6大航母戰鬥群,只為了攻打伊拉克,這究竟是為什麼?航母戰鬥群的戰力有多震撼?這場戰爭又對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呢?點個關注,馬上開講!
二戰以來,航母成為了戰爭的主要力量,而在航母的數量和力量上,美國都是毋庸置疑的“制霸”,而美國的航母戰鬥群,也是航母戰鬥群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在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和日軍憑藉航母戰鬥群,展開了數次較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途島海戰,這場戰役中,美國以一艘航母的代價,擊沉了日軍四艘航母,大挫軸心國的銳氣,一舉扭轉了太平洋戰爭的局勢。
二戰之後,美蘇迎來了冷戰,美國開始更加瘋狂地製造航母戰鬥群。一般來說,一個航母戰鬥群中,包括一艘現役航母、兩艘導彈巡洋艦、四艘導彈驅逐艦、一艘護衛艦和多艘攻擊型核潛艇,還有一艘供應艦。在冷戰期間,航母戰鬥群這種集結了海空軍和先進武裝力量的編隊,既起到了保護航線的作用,又給蘇聯乃至其他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自1964年以來,美國干涉他國內政的200多起事件中,有超過百分之60的部分動用了航母戰鬥群,二戰以來,美國航母戰鬥群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作戰經驗,可以說,航母戰鬥群是美國軍事力量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有利就有弊,航母戰鬥群雖然力量強勢,但耗資巨大,那麼,美國為何不惜出動6大航母戰鬥群,也要攻打伊拉克呢?
美國出兵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資源。海灣區的石油資源和天然氣資源儲量相當巨大,截至1990年,海灣區的石油儲量達到了6511億桶,佔了全世界的百分之65,此外,天然氣儲量佔了全世界的百分之13.7。而中東的五大產油區中,就包括了伊拉克。
美國作為一個工業大國,對於石油資源的需求量相當巨大,1990年,美國幾乎每天都要進口766萬桶石油,其中,超過四分之一的部分是來自海灣地區的。除了美國,歐洲、日本等大量地區的石油資源,都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海灣地區,尤其是日本,每天就要從該地區進口354萬桶石油。這些國家進口的石油,不僅來自於伊拉克,還有科威特。
1980年至1988年兩伊戰爭期間,常年的戰亂給伊拉克的經濟和國力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同時,還讓他們背上了鉅額負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就有150億美元。為了儘快償還負債,伊拉克試圖抬高石油價格,以此牟利,而科威特卻提高了石油產量,導致油價下降,這下,伊拉克可不樂意了。
海灣戰爭究竟有多恐怖?美國出動6大航母戰鬥群,只為打服伊拉克。有意石油資源只是一部分,真正讓美軍下定決心開戰的,是海灣危機的爆發。科威特和伊拉克之間,一直有一塊土地沒有得到明確劃分,而這塊土地的石油產量還非常高,於是,雙方就此問題始終僵持不下。而後,伊拉克發表宣告,稱自己與伊朗作戰,保衛了所有的阿拉伯國家,科威特應該免除其債務,這個條件自然遭到了科威特的拒絕,在種種矛盾的激化下,海灣危機爆發了。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悍然派兵入侵了科威特,彼時的伊拉克擁有著中東最強大的軍隊,超過百萬名正規軍、5000輛坦克、7500輛裝甲車、3000門火炮和700餘架飛機,反觀科威特,雖然靠石油發了財,但軍事力量相當薄弱,總兵力僅有20000多人,在如此懸殊的兵力下,伊拉克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而這,嚴重威脅到了美英蘇等國家的利益。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美軍立即派出了艾森豪威爾號航母和獨立號航母進入戰區,50萬駐軍駐守在沙烏地阿拉伯周圍,防止伊拉克的入侵。同時,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拉克這種行為作出了強烈譴責,並要求其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撤軍,否則,聯合國將對其採取“一切必要手段”。
當時的伊拉克憑藉著對自身武裝力量的自信,並沒有接受聯合國的要求。1月16日,美國布什總統下令,正式向伊拉克開戰,其他國家也相繼加入了戰爭。次日凌晨,海灣戰爭正式爆發。在戰役的第一階段,以美軍為首的多國空軍對伊拉克發起了空襲,共出動了1.2萬架次的戰機,包括了先進的F14、F15和F16等各型戰機,其中還有首次亮相就震驚了全世界的F117A隱形戰機。短短半個月的時間,美軍就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潰了駐守在科威特境內的伊拉克軍隊,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在第二階段中,盟軍部隊共出動飛機1.8萬餘架次,第三階段,更是超過10萬架次。三個階段中,盟軍對伊拉克軍隊和防空系統投擲了超過8萬噸炸彈,對伊拉克的防空力量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整場戰爭中,美軍出動了6大航母戰鬥群,包括中途島號、肯尼迪號、羅斯福號等,另外,法國派出了克里蒙梭號和福熙號,英國則派出了皇家方舟號,共9艘航母,軍隊人數超過69萬,另有3700輛坦克,取得了戰爭的碾壓式勝利。
在這場戰役中,美國提出了即時全球打擊系統,能在30天內,將5個師的陸軍部隊投放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如此強大的部隊投送能力,再加上各式新型戰機,可以說,海灣戰爭中,美國改變了世界戰爭的傳統模式。
1991年2月26日,伊拉克在盟軍的狂轟濫炸下,完全喪失了作戰能力,薩達姆宣佈,將全軍退出科威特境地,科威特將不再是伊拉克的第19個省。28日,盟軍正式停火,海灣戰爭以伊拉克的戰敗畫上了句點。在這場戰爭中,美國的戰爭開支達到了驚人的611億美元,而這筆鉅額開支,並不是美國獨自承擔的,沙烏地阿拉伯、日本、德國等十餘個國家對其提供了資助,其中,科威特提供得最多,光是現金就接近160億美元,此外還有價值320萬美元的運輸工具。
美國能取得海灣戰爭的勝利,除了自身強大的武裝力量之外,還有多方面因素。首先,自越南戰爭以來,美軍深刻意識到了長期作戰的危害,從出兵到開戰都非常迅速,在戰爭還未開始前,就對伊拉克實行了海上封鎖,並對其展開了監視,大大削弱了伊軍的補給工作,並且開戰後,火力壓制也是相當猛烈。同時,海灣戰爭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以美軍為首的各國軍隊,為了維護中東地區的和平,而開展的戰爭,得到了西方盟國和中東各國的支援,反觀伊拉克,則是孤軍奮戰,即使自身兵力號稱“位居世界第四”,仍然是雙拳難敵四手。
此外,美軍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優勢。自二戰以來,美空軍堪稱世界最強空軍,對伊拉克有著絕對的優勢,因此,在作戰初期,美軍對伊軍進行了大規模的,長達38天空襲,迅速削弱了他們的作戰能力。並且,美軍為了取得優勢,不惜動用了所有高科技戰鬥機,包括電子戰飛機、隱形飛機、偵察機,外加巡航導彈、油氣炸彈等多種殺傷力極強的武器,將制空權完全掌握在自身手中,直接切斷了伊軍的後勤補給線。可以說,美國僅用這些戰鬥機,就已經奠定了戰爭的結局,其他國家的加入,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美軍選擇開戰,除了為了將伊軍趕出科威特之外,也是為了打擊伊拉克的實力,但為了平衡中東地區的力量,美軍並沒有對伊拉克展開追擊,而是給了他們一定儲存實力的空間。
海灣戰爭中,美軍的高科技武器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模式,將電子戰帶入了戰爭。短短43天,伊拉克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傷亡人數近十萬,而美國,僅傷亡286人,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巨大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對於中國來說,海灣戰爭雖然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卻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在美國新型的武器和作戰方式面前,中國軍隊立即對習慣的作戰模式進行了改革。
時值冷戰末期,美蘇在此戰中的反應和對比,似乎已經奠定了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而在軍事聯盟中,美國再次扮演了“盟主”的角色,也讓其干涉他國內政的野心逐漸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