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亦舒說:“真的,只要捨得放手,就可換回自由。”
這一生,冥冥之中一切都是註定的。得到 了,又失去;失去了,還能失而復得。
關鍵是,你要看得開。所有勉強的事情,都像一條無形的枷鎖,把你逼入絕境,又無法擺脫。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不會在乎那些外表光鮮亮麗的東西了,能夠留下來的,是做人的本真。
02
捨去利益,得到情感。
清朝時,有一個《藍某折獄》的故事。
一對兄弟,因為父母留下的田地,鬧翻了。潮陽縣令藍大人主審這個案件。
看著吵吵鬧鬧的兄弟,藍大人沒有立即展開調查,而是把他們關到一個屋子裡,還用鏈條拷在一起。
在狹小的屋子裡,兄弟倆開始反思自己。
過了幾天,藍大人對他們說:“父母生養了你們,如今卻要骨肉相殘。現在,你們也有兒子,我決定把他們送給一無所有的乞丐,這樣的話,他們就不會因為財產,互相爭執了。”
兄弟如手足。可是利益如利劍,可以傷害手足。如果能夠做到“不計較”,利劍就消失不見了。
不管家庭的財產,如何分配,都不會保證每個人都滿意。唯有主動讓利的人,才能心滿意足。
親情、愛情、友情、同事情......捨去了利益,情感就真誠了,並能夠永恆。
03
捨去複雜,得到簡單。
孔子是一個知書達理的人,他教會了弟子如何作揖、跪拜、祭祀等。
有一天,孔子問子桑雽,為什麼他被魯國驅逐出境,在宋國受人威脅,在衛國被拘禁,親戚朋友也慢慢疏遠了?
子桑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如美酒一樣甘甜。可是,君子的感情牢不可破,小人很容易絕交。
孔子頓悟,從此捨去了繁雜的禮儀,連作揖這樣的禮節,也省去了。和弟子們在一起,都毫無拘束。
過了一段時間,周圍的人,對孔子更加愛戴了。
《菜根譚》裡寫道:“會以不期約為真率,客以不迎送為坦夷,若一牽文泥跡,便 落塵世苦海矣。”
朋友之間約見,是為了聯誼,不要以禮節來約束;客人來了,不要迎來送往,儘管喝酒吃飯。如果禮節太多,反而落入了俗套。
很多事情,我們不要想太多,不要看得太複雜,就自然輕鬆了。
那些濃妝豔抹的人,令我們討厭,因為他們的臉太繁雜了。因此,我們要去繁存簡,露出人際交往、人生夢想的本來面目,就得到了真善美。
04
捨去氣憤,得到安寧。
有一個人划船渡河,半途中遇到一條橫衝直闖的船,眼看就要撞過來了。划船的人,非常生氣,大聲喊叫。
“對方”置之不理,還是撞過來了。
划船的人,走上那條船一看,發現裡面空無一人。頓時,他就不生氣了。總不能對著空氣發脾氣吧?
這就是空船理論。
當一個人生氣的時候,往往是沒有看透事情的真相,還找到了生氣的物件。
當你把對方當成空氣的時候,你就不生氣了。
捨去了“氣呼呼”,你就得到了“心平氣和”。
有人說:“生氣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懲罰自己。”如果你的眼裡,看不到“別人的錯誤”,一切都會好起來。
比方說,別人貪佔了原本屬於你的功勞,你很生氣。這時候,你就想,為什麼要和一個貪心的人計較呢?憑什麼為別人的“偷盜行為”買單呢?想通了,就知道生氣有多愚蠢了。
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心安的根源,在於放棄煩惱,不管外界發生了什麼,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05
捨去位置,得到賢明。
古時候,堯帝年老了,想要找一個繼承人。
部落首領一起開會,研究換位的事情。
有人提議,堯帝的兒子丹朱是一個開明人,應該可以繼位。
堯帝說,不行,丹朱的人品不好。
後來,堯帝把位置讓給了舜;舜帝把位置讓給了大禹,成為了千年的佳話。
古人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能夠坐在高位的人,都是道德高尚、智慧無窮的人。如果你霸佔了某個位置,卻沒有服務大眾,那麼你就註定要被人不齒。
按照每個人的能力和道德水平配位置,等你老了,主動讓出位置,這樣做,才是明智之舉,也是民之所向。
06
人生不長,有舍有得,寧靜致遠。
有人去爬山,一粒石子落進了鞋子裡,把腳磨得很痛。他想,忍一忍吧,等到了山頂,再把沙子倒出來。
結果,在半山腰的時候,他的腳被磨破了,不得不放棄。
一粒沙,都不捨得丟,還談什麼“詩和遠方”?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犯同樣的錯誤。不管是傷害自己的東西,還是有利於自己的東西,都不捨得扔掉。結果,負擔越來越重,每一步都氣喘吁吁。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你低我便湧來。
捨去了對物質金錢的佔有之心,你就得到了無欲則剛的堅強,有了知足常樂的福氣。
捨去了忙碌的腳步,每天和花朵、天空聊天,你就感悟到了人間的美好。
捨去了汽車,常常去走一走,就得到了健康的身體,也減少了汙染。
捨去了勾心鬥角,你的心就變得特別安靜,越活越通透。
把捨得,當成一粒種子,放在心田,便是做人的慧根。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