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卷耳菁菁
卷耳菁菁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情緒作為人類情感的重要表達途徑,是每個人的天生技能。喜悅、興奮、憤怒、悲傷等或正面、或負面的情緒是人們心情的晴雨表。
各種人、事、物的刺激和結果導向左右著人們的情緒反應,使得人們極易沉湎在情緒之殤中,引發心緒不寧、失眠、過激反應等負面影響,情緒之殤就像是懸在無數人頭頂的一把劍。
因為虛榮心和自尊心的作祟,人們總是對溢美之詞充滿期待,而同時對忠言逆耳和衝突異見充滿抗拒和敵意。
究其本質,大概是溢美之詞裡包含著對個人優點的讚許和共同觀點的確認,是一種獲取價值和權威感認同的行徑。而衝突和異見,往往伴隨著矛盾、傷害和信任缺失,激發心底的自卑之感,甚至是敵對雙方的利益之爭。
人們趨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忠言逆耳和衝突異見成為不受歡迎的一方。
孔子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逆耳之言和衝突異見聽來一定會引發心理不適,因此如果想突破情緒之殤的限制,打破心理的舒適邊界,告別情緒之殤,一定要學會拒絕溢美之詞,聽得進逆耳之言,吞得下衝突之見,才能發現尚未到達的另一方天地,一則修煉情緒,二則具備大格局,三則積累人生能量。
古代的宦官和內戚當政的年代,其捆綁帝王的核心手段就是恭維和讚美,無論這個帝王是多麼昏聵無能和奢靡腐化。
恭維和讚美的目的在獲取權利人物的信任和資源、勢力的傾斜,從而為自己升官進爵保駕護航。
因此如果現在有人對你突發溢美之詞,一定要警惕是否是因為自己所在的平臺、職位、權利和資源對對方有利。
讚美帶來的心理舒適、能力認可和權威征服,很容易讓人陷入飄飄然的境地,內心沉溺在興奮的快感中,而放鬆了對別人的警惕,這時就難免會犯錯並作出錯誤的決策。
等到後悔時,懊惱、悔恨等情緒之殤蜂擁而來,已為時已晚。
拒絕溢美之詞,就是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不因別人的贊同和貶低否定自我,不因外界的影響造成的情緒之殤傷害自我,陷入精神內耗。
逆耳之言,就是在自己的認知和視野之外,打開了一扇新的門窗。
畢竟百密難免一疏,如果能多方聽取他人的見解和逆耳之言,即是打破自己的認知邊界,堵上自己的疏漏之處。
唐代出現貞觀之治的盛世,和唐太宗善於忠言納諫有很大的關係。著名諫臣魏徵去世時,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聽取逆耳之言,就是以人為鏡,可知得失。正如魏徵所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聽得進逆耳之言,就是可以衝破心理牢籠的囚禁,抽取逆耳之言中的正向益處,集思廣益,為我所用。
一個成熟內斂之人,必是格局廣闊的智者,也定能合理化解逆耳之言的情緒之殤,正向看待逆耳之言的作用。
畢竟情緒帶來的心理不適終會過去,而因逆耳之言多次化解情緒之殤後的成熟內斂才是長久磨鍊心智,逆風飛翔的法寶,有此則人生能量增長,無不可克服之逆境。
世界的多樣性和個性的多元化,註定衝突和異見存在的必然。
衝突和異見即代表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予以鼓勵,否則世界將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可言。
而衝突之見的化解,代表了彼此妥協和合作的力量。
要想擺脫情緒之殤,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受到矛盾衝擊後,情緒的反應和解決的方式是否是正向反饋的。
吞得下衝突之見,即是在思想上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人性的多元化,並可消解衝突和異見帶來的矛盾,是大格局、大智慧的標誌。
情緒之殤是精神內耗的典型特徵,要告別它的負面影響,唯有拒絕溢美之詞,聽得進逆耳之言,吞得下衝突之見,則情緒穩定,理智冷靜,清醒客觀,由此作出理性正確的決策和選擇,積累人生大能量,成就人生大格局。
喜歡悅讀寫作,同名微信公眾號【卷耳菁菁】,歡迎各位友友關注、點贊、評論、轉發,長按【點贊】按鈕支援鼓勵哦。
【卷耳菁菁】的人生格言是:一盞清茶,一縷書香,品人生韻味,享溫暖純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