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
“十四五”時期,在雲計算、AI、大資料、智慧聯網汽車、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引領產業中高階發展,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預計到2025年,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銷售收入為35萬億元,資訊消費規模為9.5萬億元;建成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新一代資訊科技綜合發展體系,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融合程度顯著加深,對實體經濟的拉動效應顯著提升;產業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在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十四五”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為:物聯網、通訊裝置、智慧聯網汽車(車聯網)、天地一體化資訊網路、IC、作業系統與工業軟體、智慧製造核心資訊裝置。
面向2035年的重點發展方向為:新一代行動通訊、下一代網路技術、資訊保安、半導體、新型顯示、電子元器件、雲計算、邊緣計算、作業系統與軟體、AI、大資料。
(二)生物產業
“十四五”時期,在新藥創制領域,形成並壯大從科研到成藥的全產業鏈能力,奠定持續產生新藥物和新療法的基礎。圍繞構建創新藥物研發技術體系的能力目標,以精準藥物設計為核心,綜合現代生物學、資訊科技和材料科學,建立原創新藥發現體系;加強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免疫治療、代謝調控等技術的深度研發與通用化應用。重視出原創新藥、出引領技術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儘快推動我國從醫藥生產大國轉為醫藥創新強國。
“十四五”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為:疾病預防、早期診斷、治療技術與藥物、康復及再造、中醫藥,能源生物煉製、化工與材料生物製造、生物反應器及裝備技術。
到2035年,力爭成為世界生物科學技術中心和生物產業創新高地,多個領域湧現出重大原創性的科學成果、國際頂尖的科學大師,成為生物技術高階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聚集地。
(三)高階裝備製造產業
應對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大飛機、海洋工程、民生領域重大裝備的能力提升和對高檔製造裝備的亟需,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彙集各類創新資源開展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前沿佈局和應用示範。
(1)航空裝備領域,重點發展大型運輸機、大型客機、軍用無人機等制式裝備,兼顧小型、低成本的通用航空裝備。
(2)航天裝備領域,統籌空間系統和地面系統建設,構建衛星遙感、通訊廣播和導航定位功能有機結合的一體化系統。
(3)海洋裝備領域,提升資訊化和智慧化水平,應對海洋油氣開發和高技術船舶的工程亟需,前瞻佈局新型海洋資源開發裝備,完善海洋環境立體觀測裝備與技術體系。
(4)智慧製造裝備領域,加快發展國家重點領域亟需裝備,如航天航空飛行器及航空發動機製造工藝裝備、新型艦船及深海探測等海工關鍵製造工藝裝備、新能源汽車變速箱關鍵零部件加工成套裝備及生產線。
(5)民生高階裝備領域,推進新一代智慧農業裝備科技創新,加快推進農機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聚焦紡織工業未來智慧製造與綠色製造,突破新材料與產業用紡織品領域生產裝備瓶頸;食品裝備發展強調柔性自動化、整合化、綜合化、系統化、敏捷化和智慧化方向;醫療裝備註重基礎、對標應用,加快高階國產醫療裝備的產業化。
(四)新材料產業
瞄準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新材料產業系統建設創新體系,推行大規模綠色製造使役和迴圈利用,保障國民經濟、國家安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需求,實現由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重大轉變。
“十四五”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為: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先進金屬材料、高分子及複合材料、高效能稀土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材料、資訊功能材料、高階生物醫用材料、前沿新材料與材料基因工程。
面向2035年的重點發展目標為:電子資訊材料創新體系完善,支撐新能源大規模利用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無機非金屬材料產業由大變強,金屬材料工程技術達到國際領先,碳纖維材料技術體系與產品系列符合軍民需求;以可再生組織器官的生物醫用材料為主體的現代生物醫用材料產業體系基本建成;稀土材料及製備的核心專利群取得有效突破。
(五)綠色低碳產業
1.能源新技術產業
立足能源發展規律、能源國情現狀、能源新技術發展趨勢,在“十四五”時期及面向2035年的發展階段,聚焦能源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碳約束下的能源安全、能源新技術及關聯產業有效支撐經濟增長等突出問題,重點發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非常規天然氣產業、綜合能源服務產業、核能產業、風電產業、太陽能光電產業、生物質能產業、地熱產業。
2.節能環保產業
“十四五”時期,突出提高環境質量這一節能環保產業的核心需求,加強大氣、水、土壤的汙染防治,倚重和發揮科技創新在源頭削減、過程控制和迴圈利用等汙染防治全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突破主要汙染要素、主要汙染點源、主要生態破壞型別、汙染物監測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形成促進中國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根本好轉的環境工程科技體系。
面向2035年,產業發展重點在於突破大氣汙染防治、水汙染防治、土壤汙染防治與修復、固體廢物資源化等關鍵技術,實現普遍性應用並取得良好的環境質量收益。
3.新能源汽車產業
“十四五”時期,加強核心技術創新,推進基礎設施規模化建設、市場化發展,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形成自主、完整的產業鏈。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年銷量達到700萬輛,保有量超過2000萬輛;燃料電池汽車推廣規模累計達到5萬輛。
面向2035年,全面實現產業商業化與高質量發展,汽車技術的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共享化取得重大進展,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佔汽車總銷量的70%以上,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及產業全面成熟,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
(六)數字創意產業
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及相關產業的融合應用,為數字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形成新模式。透過10~15年的發展,數字創意產業將在以下5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創新設計體系、數字內容生產體系、數字內容傳播體系、泛資訊消費體系、泛溝通互動體系。
“十四五”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為:超高畫質產業、VR/AR產業、數字內容生產和創新設計軟體,數字文化內容創作、智慧內容生產平臺、文化資源轉換,製造業創新設計、服務業創新設計、人居環境創新設計。
面向2035年的重點發展方向為:萬物互聯的無障礙資訊獲取、1Gbps級速率的數字內容有線/無線端傳播、數字內容精準分發,具有真實體驗的視音訊內容、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混合體驗、全息影像和沉浸式體驗,無障礙創意創新協同、無障礙想法設計傳遞、無障礙設計生產聯動,定製化的數字內容消費、內容生產智慧化與個性化定製,世界先進水平的製造業創新設計、服務業創新設計、人居環境創新設計。
五、對策建議
(一)加強統籌協調,最佳化頂層設計,強化戰略引領
針對新興產業發展瓶頸,設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持續攻關;加強國家各類計劃的有效銜接,消除各類資訊隔離、以鄰為壑、部門爭利的不良現象,提高國家資源的使用效率。統籌並完善生物技術產業、民生裝備領域的扶持政策,建立重點行業部際聯席會議協調機制和國家戰略諮詢委員會。例如,建立生物技術部際聯席會議協調機制,成立國家生物技術戰略諮詢委員會。
(二)完善創新基礎,強化產業創新體系
加強應用基礎研究,促進群體性技術的湧現;組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創新中心,探索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模式。加快推進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完善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共享機制。加快建立健全新興產業行業標準體系,使新興產業的發展過程“有法可依”“執法有據”。
(三)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
依據競爭性原則,佈局建設一批依託龍頭骨幹企業運作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合理加大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援力度,採用市場化的方式提供穩定和必要的資金支援。完善產業發展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鼓勵和規範產業併購投資,培育行業龍頭企業。推行“產學研用”合作和市場化的技術轉移機制,對創新成果的評價轉向實際產出和拓展應用。
(四)加大開放融合,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並重
鞏固產業鏈條的核心“長板”,面向全球佈局產業鏈。鼓勵產業平臺技術的國際合作研發與應用,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創新政策體系,根據行業技術特點推行差別化的政策管理。利用好全球科技成果、智力資源和高階人才,鼓勵雙向有序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