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點
.Snap和Facebook都對未來制定了雄心勃勃計劃。
.Snapchat可能會演變成一個集購物、遊戲、支付等為一體的超級應用程式。
.Facebook可能將Instagram轉變為購物平臺,並透過新AR和VR裝置擴充套件生態系統。
據報導,早在2013年,Facebook(NASDAQ:FB)就曾試圖以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Snap(NYSE:SNAP)。Snap行政總裁Evan Spiegel拒絕了Facebook提議,該公司如今的市值約為1200億美元。
Snap仍然比Facebook小得多,後者最近成為一家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公司。但如果Snap繼續增長,它最終能否在2030年達到甚至超過Facebook市值?
10年後Snap會在哪裡?
在今年早些時候Snap投資者活動中,它預測收入將在未來幾年內每年增長約50%。該公司預計其自助服務廣告的擴張、更高價值的影片廣告組合、新擴增實景(AR)鏡頭和app內遊戲不斷增長,以及它向以相機為基礎“社交購物”平臺發展,以推動那增長。
Snap還在測試“Minis”,這是一種整合到其應用程式中的小程式。這種圍牆花園策略對照了騰訊在微信上小程式,最終可以使Snapchat使用者無需離開應用程式即可訂購食物、購買產品、付款等。這並不奇怪,因為騰訊是Snap最大的投資者之一,而微信的小程式在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
Snap還一直在測試一種app內貨幣Snap代幣,以透過Snapchat的遊戲獲利。未來,它可以讓第三方開發者透過Token將他們的Minis利潤化,或者允許Spotlight的創作者透過以Token為基礎提示,將其類似TikTok的影片利潤化。
該公司最近擴充套件了Snap Map,它為使用者提交的影片,提供了可搜尋地圖,並提供了業務推薦,這可以為更多以位置為主服務鋪平道路,並使它成為Alphabet的谷歌地圖的可行替代品。最後,Snap的Spectacles繼續限量銷售,可能會使它在新興的智慧眼鏡市場站穩住腳。
所有這些舉措表明,到了2030年,Snapchat可能會成為一個多元化的一體化“超級應用程式”,其受眾群體將遠遠超過目前2.93億日活躍使用者(DAU)的使用者群。
10年後Facebook會在哪裡?
Facebook尚未提供任何可比長期預測。但未來幾年它增長速度可能遠低於50%,分析師預計公司明年收入僅增長19%。
Facebook在上個季度結束時,其整個應用系列(包括其同名平臺、Messenger、Instagram和WhatsApp)月活躍使用者為35.1億。這幾乎佔世界人口一半,因此Facebook使用者增長可能會放緩,因為它專注於提高每位使用者的平均收入,尤其是在利潤較低海外市場,以抵銷這種放緩。
在短期內,Facebook可能專注於銷售更高價值的影片廣告,在第三方網站和應用程式中擴充套件公司受眾網路,並改變有針對性的廣告方式,以應對蘋果最近在iOS 中的隱私變化,以及谷歌計劃禁止Chrome中的第三方cookie。
它還將更加依賴Instagram,Instagram增長速度超過其核心平臺,並且通常更受年輕使用者歡迎。與Snap一樣,Facebook將把Instagram 轉變為一個社交購物平臺,提供可購物的帖子和簡化的結賬選項。
Facebook 剛剛起步的VR和AR業務,可能會在未來10年內起飛。它已經憑藉Oculus頭戴裝置在VR市場確立了先發優勢,公司即將推出的智慧眼鏡很可能建立在這些軟體基礎之上。這些裝置可以讓Facebook的生態系統變得更具粘性,增加硬體收入,並減少對核心廣告業務的整體依賴。
但到2030年,Snap 價值會超過Facebook嗎?
到了2030年,Snap和Facebook都可能變得更大,但基本的數學表明前者不太可能變得比後者更有價值。
如果Snap收入每年增長50%,那麼公司收入將從2020年的25億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450億美元。假設該股票的交易價格仍然是銷售額的30倍左右,那麼到那時Snap價值可能達到4.35萬億美元。但這對Snap來說,是一個樂觀的最佳情況,因為任何公司都很難在整個十年內保持50%的平均收入增長率和30倍市銷率。
如果Facebook收入每年增長20%,公司收入將從2020年的860億美元,增加到2030 年的5320億美元。如果該股的交易價格仍為銷售額的9倍左右,則該公司的價值將達到4.79萬億美元。這是一個保守前景,因為Facebook每年可以輕鬆實現20%的銷售額增長,因為它積極將Instagram利潤化,並擴充套件VR和AR生態系統。
如果一切順利,投資者繼續為增長支付溢價,到了2030年,Snap價值可能與Facebook幾乎一樣,但Facebook只需要保持目前發展方向,即可保持領先地位。
然而,這並不一定意味著Facebook是更好的投資,特別是如果Snap在未來幾年內實際每年產生50%增長。因此,投資者應該關注兩家公司優勢和劣勢,而不是擔心市值來決定哪個是更好長期投資。
本文源自金融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