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克里木戰役,很多人都會想到的是“帆船對蒸汽船的戰爭”,不過今天要講的這個克里木戰役可不是第九次俄土戰爭,而是蘇德雙方發生的兩次交戰。
就是在這場戰鬥中,發生了一件讓所有人都預想不到的事情。負責防禦克里木半島東面刻赤區域的德軍第42軍軍長施彭內克,在作戰中下令關閉電臺中斷聯絡,並且要求42軍下轄的第46步兵師的全體官兵後撤。
他的撤退讓蘇聯紅軍得以迅速佔據刻赤半島,也讓正在攻打塞瓦斯波托爾要塞的曼施坦因被迫放棄了迅速佔領整個克里木半島的行動。
克里木戰爭功虧一簣的訊息也很快傳到柏林,希特勒怒不可遏,命令逮捕施彭內克並且交由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在那個年代的德國,反對元首的命令等同於自尋死路,而施彭內克卻甘願以身犯險下令部隊撤退。
一、進軍克里木,徐圖高加索
蘇德戰爭爆發後,希特勒為了快速透過刻赤海峽攻佔高加索地區,命令德軍應儘快攻克裡木半島。早在1941年10月18日,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第11集團軍進攻克裡木半島北面的彼列科普地峽。同年11月初,德軍就基本佔領了克里木半島,島上大部分蘇聯守軍被殲滅,僅剩塞瓦斯波托爾要塞的蘇軍還在依靠防禦工事進行頑強抵抗。
1941年12月,德國在莫斯科的進攻受到了蘇聯紅軍的強烈阻擊,中央集團軍進軍行動嚴重受挫。蘇聯則趁機改變之前的防禦作戰發起了冬季攻勢進行反擊,但由於指揮失誤、準備不充分,蘇軍的反擊只取得了零散的成果。
德軍北面集團軍群包圍了列寧格勒,正在進行攻城作戰。巴巴羅薩行動的中部和北部行動都遲緩下來,德國只能寄希望於在南方集團軍可以有新的突破。德國又是一個資源匱乏型國家,石油資源非常匱乏。為了儘快獲取到更多的戰爭資源,德國盯上了蘇聯高加索地區巴庫的油田。而要想奪取高加索,就必須佔領克里木半島控制黑海,並以此為跳板繼續向西南方向挺進。
克里木半島是蘇聯黑海艦隊的基地,蘇軍在這裡的機場又可以直接派出空軍頻繁轟炸羅馬尼亞的油田。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軍在克里木部署重兵防禦(不過曼施坦因卻低估了守軍數量),同時又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在這其中當屬塞瓦斯波托爾要塞尤為堅固)。
從軍事角度考慮,德軍若想順利地在西南方向展開大規模進攻,必須拔除這個釘子!否則蘇軍隨時可以從克里木出擊,在後方偷襲德軍的南方集團軍(類似於當年總在背後偷襲後金的皮島)甚至更可能配合蘇聯北方的援軍一同對德軍的南線部隊進行夾攻。
再從戰略地理出發,佔據克里木半島就等於控制了半個黑海。德國在黑海西海岸的航運不僅可以一路暢通無阻,還可以進一步威脅蘇聯的高加索地區。而巴爾幹半島諸國在德國控制了黑海後就只能對納粹俯首帖耳。
為徹底消滅克里木半島上殘餘的蘇軍,德軍曼施坦因命令部隊圍攻塞瓦斯波托爾要塞。而蘇聯方面自然不會坐視喪失對黑海的控制權,立刻派遣部隊支援克里木半島。於是蘇德戰場的第一次克里木戰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二、刻赤-菲奧多西亞搶灘登陸戰
直接救援塞瓦斯波托爾要塞顯然對蘇聯是很不理智的,因此蘇軍將進攻方向放在了克里木半島的東面——刻赤半島。刻赤半島距東面的蘇聯本土僅隔了一個狹窄的刻赤海峽,有利於快速運送部隊,同時蘇軍的黑海艦隊和亞速海艦隊還可以提供有力的火力支援配合登陸。
1941年12月25日,蘇聯外高加索方面軍的6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1個海軍陸戰隊旅共4萬餘人,在刻赤發起搶灘登陸。
當時德軍主要在全力包圍塞瓦斯波托爾要塞,負責防守此地的僅僅是德軍第42軍下轄的第46步兵師,雙方作戰人員比例為1:8。蘇軍的第一次搶灘登陸在12月28日被德軍擊退,然而面對蘇聯壓倒性的兵力大規模登陸,很快德軍就招架不住。
為了順利登岸,蘇聯繼續派遣了兩個集團軍進行第二次搶灘作戰,並且其中一個集團軍成功在菲奧多西亞地區登陸。德軍岸防部隊也被蘇聯的空降部隊迅速打垮,連部署在岸邊的炮臺都被蘇聯的空降兵奪取了。
如此一來德軍第46步兵師即面臨著蘇軍的前後夾攻、處境兇險,又喪失了與蘇軍拼死一戰的本錢。自從德國的閃電戰變成了消耗戰,造成德軍戰鬥人員逐漸匱乏。希特勒採取的就是“大碗分小碗”,進行虛假擴編。德軍的部隊番號是增多了,可是人數就是上不去!新組建的部隊基本都不滿員,導致德軍步兵師戰鬥力和機動性大打折扣!
面對這種極為不利的局面,作為第42軍軍長的施彭內克中將立刻向第11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發出請求,建議部隊後撤。
正在力圖攻克塞瓦斯波托爾要塞的曼施坦因不肯錯失良機,因此命令施彭內克繼續固守刻赤半島,而且還搬出希特勒的命令即“不許任何人後退”,向施彭內克施壓。當然蘇軍的行動也並沒有讓曼施坦因完全忽視,他抽調了兩個羅馬尼亞旅前去增援德軍第42軍後方。
這樣施彭內克就必須帶領著一支編制不滿的步兵師,外加兩個作戰能力並不強的羅馬尼亞旅去迎戰蘇聯兩個集團軍。
三、施彭內克的抉擇
在這種敵眾我寡的狀態下,施彭內克並沒有選擇愚直的服從命令,而是選擇冷靜地思考敵軍的動向。蘇聯的一系列軍事行動都是為了給塞瓦斯波托爾要塞的守軍解圍,但蘇軍在登陸刻赤半島後卻並不急於南下攻擊德軍第十一集團軍主力,如此反常的舉動引起了施彭內克的警覺。
施彭內克最終得出一個可怕的結論,蘇軍的行動是為了佔領刻赤半島的門戶——帕爾帕奇地峽。然後切斷德軍第11集團軍的補給線,徹底將德軍主力部隊困死在克里木半島上。想到這裡再結合當前的實際狀況,第46步兵師無論如何也打不過數倍於己的兩個蘇聯集團軍,繼續留在刻赤還會面臨被蘇軍包圍的風險。
刻赤半島的丟失只是時間問題,但一旦帕爾帕奇地峽也被蘇軍攻佔,整個第11集團軍就徹底“孤懸半島”只能做困獸之鬥了!施彭內克權衡了利弊得失,命令關閉電臺,切斷與德軍第11集團軍指揮部的聯絡,然後下令部隊撤出刻赤半島。
果然德軍第46步兵師在撤退途中就遇到了蘇軍先頭部隊的阻擊(由此可見,原本被曼施坦因派往防禦第46師後方的兩個羅馬尼亞旅根本就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連蘇聯的先頭部隊都打不掉!)
幸虧施彭內克下令後撤的命令及時,在蘇軍先頭部隊尚未集結完畢發動進攻前就提前撤走,第46步兵師上萬士兵全都倖免於難!
但是相對而言,正在圍攻塞瓦斯波托爾要塞的德軍主力部隊就變得十分被動。為了防止被前後夾擊,曼施坦因被迫抽調更多的部隊去攔截蘇軍登陸部隊。第一次塞瓦斯波托爾要塞攻防戰被迫停滯,躊躇滿志的曼施坦因只能先解決刻赤半島然後再調轉槍頭佔領克里木全境。
值得一提的是,施彭內克率領的第42軍第46師在撤出刻赤半島後立刻沿著帕爾帕奇地峽佈置防線,拼死阻擊蘇軍的進攻。第42軍還和其他幾支援軍部隊成功守住了帕爾帕奇地峽,保住了第11集團軍的補給線。
即使如此,在戰鬥結束後的施彭內克還是受到了德軍內部的嚴肅處理。南部集團軍總司令賴歇瑙元帥命令撤銷他的一切職務和軍銜,德國元首希特勒更無法容忍部隊中出現違抗他命令的人。在他的影響下,1942年1月23日德國軍事法庭判處施彭內剋死刑。
雖然在後來德軍指揮部對刻赤防禦戰進行重新覆盤,最後一致認定施彭內克的行動在戰術上並無不妥,實屬“其情可憫”。(曼施坦因晚年在回憶錄中也對施彭內克的行動予以肯定)
在第11集團軍司令部做出覆盤報告提交給希特勒的同時,接任賴歇瑙的博克元帥也積極地為第42軍以及施彭內克求情。希特勒重新審視了此案,最終對施彭內克的處理改成了七年監禁。
雖然施彭內克將軍僥倖躲過一劫,不過他仍沒有擺脫厄運的陰影。1944年7月20日德國發生了一起針對希特勒的刺殺政變行動。當時已經入獄兩年的施彭內克本與這場刺殺毫無關聯,卻被蓋世太保總管海因裡希·希姆萊肆意構陷、遭受牽連。最終施彭內克遭到槍決,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文/宸星月痕
參考資料:1、《克里米亞:東西“夾心”中的糖粒》,卡莫
2、《名將中的貴族》,喬良
3、《德軍傾力攻佔克里米亞》,袁騰飛
4、<Black Sea - the geo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military importance > Romeo Boşneagu ; Andra-Teodora Nedelcu ; Ionut Cristian Scur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