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戰將系列82:蕭克(四)
作者:桅杆
在蕭克將軍的軍事生涯中,有兩個非常特殊的經歷:一是在紅軍三個方面軍都任過職;二是當過4位元帥的副手。尤其是第二點,在我軍將領中是絕無僅有的。
蕭克能力強,有個性,獨立思考,敢於直言。這樣性格特色的人,按他自己的話說,是“不屑為個人驅策”。在戰爭年代,蕭克先後兩次擔任林彪的參謀長,他們的合作或相處情況如何?本文就來說一說這個事。
(一)兩次擔任林彪的參謀長
蕭克與林彪有不少相同之處:都是1907年出生的,都是黃埔軍校畢業,都參加過北伐,都參加了南昌起義,一同上了井岡山,上山時的職務都是連長,天賦都很高,性格上都比較內斂且勤于思考。
但在早期,他們的經歷也有兩點差異:林彪是黃埔軍校本校畢業,而蕭克是憲兵教練所(歸黃埔但不是黃埔本校)畢業;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林彪一直沒有離開過起義部隊;而蕭克的部隊被打散了,輾轉回到家鄉組織游擊隊,是作為湘南農軍上井岡山的。
應當說,蕭克與林彪都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但上述兩點差異,對兩人後來的軍事生涯產生重要的影響。
自1928年井岡山“8月失敗”後,以湘南農民組建的29團基本逃散,只有蕭克的7連建制完整地迴歸。29團編制撤銷後,蕭克到28團1營2連當連長,從此一直是林彪的部下,直到1931年6月離開紅4 軍。
在戰爭年代,蕭克先後兩次擔任林彪的參謀長。
第一次是紅軍時期。1929年9月,蕭克由下屬的支隊長調任紅4軍第1縱隊參謀長,縱隊司令員是林彪。兩人這段共事的時間不長,大概10個月左右。由於戰事頻繁,又是紅4軍內部比較混亂的時期,兩人合作是不錯的。
有兩件事,可以佐證當時林彪對蕭克是比較尊重或者說器重:一是1930年3月,1縱隊成立教導隊,負責訓練基層軍事幹部,林彪安排蕭克兼任隊長,並明確蕭克“打仗時回縱隊部執行參謀長職務,不打仗時就全力抓教導隊工作”;二是1930年6月蕭克由1縱隊參謀長調任3縱隊司令員時,蕭克不大痛快,林彪親自找他談話。對蕭克提出的條件,即把1縱隊教導隊調給3縱隊,林彪也痛快地答應了。
整整20年後,在解放戰爭後期,蕭克第二次出任林彪的參謀長。
(二)林、蕭之間是相互尊重的
1949年4月,平津戰役後,四野南下前,蕭克調任四野第一參謀長。這次共事的時間也不長,總共不到一年。當時四野有2個參謀長,第二參謀長是趙爾陸。兩個參謀長的分工是:蕭克負責軍事,隨林彪及四野前指行動;趙爾陸負責後勤,留在後方。
有資料載,因劉亞樓出任14兵團司令員,是林彪點名要蕭克到四野擔任參謀長。此說應該比較可信:
一來參謀長是軍事主官最重要的助手,首先需要得到林彪的認可;
二來蕭克當時是華北軍區第三副司令員兼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不是四野幹部,如果不是林彪點名,恐怕不會有這樣的跨大區調動;
三來在紅軍時期,兩人有4年的上下級關係,林彪對蕭克比較熟悉。
四野南下作戰期間,蕭克協助林彪指揮了大軍南下行動和衡寶戰役、廣西戰役等。四野進軍中南期間,按蕭克的話說,“和林彪合作是好的,他在工作上、業務上對我很信任,但也有過一次爭議”。爭議的問題是中南地區的工作重心是放在農村還是城市。在那個年代,同事或上下級之間在工作上有不同意見併發生爭議,是很正常的事。為了遼瀋戰役,林彪與主席用電報爭議了好幾個月。
應當說,這次合作時間雖然不長,但林彪對蕭克這個參謀長是滿意的。1950年3月底,蕭克接到命令,調任軍委軍訓部部長。林彪夫婦特地設宴為蕭剋夫婦送行,並“說了不少勉勵的話”。這對有點“不近人情”、言語不多、很少流露感情的林彪來說,算是非同尋常了。這也說明林彪對蕭克是比較器重的。
兩次合作都是好的,兩人之間是相互尊重的,應當說沒有歷史過節。
(三)晚年評價大體中肯
在蕭克晚年的回憶錄中,對林彪有不少評價,大體上是中肯的,但有些話似乎也有時代的烙印。好的評價,如他認為林彪“政治上開朗,有軍事才能”;在游擊戰爭時期的“民主作風好,同事間即便上下級也可以互相批評,可以爭論。林彪也是如此”。
同時也認為林彪有兩個缺點:“一是過分自尊,二是不大容人,性格上偏於沉默寡言,城府很深。”
關於過分自尊,蕭克還舉了一個例子,是關於衡寶戰役的戰果,說林彪“在戰果未查明前,誇大戰果以邀功;查明之後,又不改正以保面子,太不老實”。林彪確實比較自尊,但是否過分?見仁見智吧。此外,林彪指揮四野大戰無數,殲敵逾百萬,卻在規模不大的衡寶戰役中“誇大戰果以邀功”,也讓人不太好理解。
在上述“民主作風好……林彪也是如此”之後,蕭克還有這樣一段評價:“他成為一方重寄後,名望大了,地位高了,自尊也更嚴重了。他把自己的缺點推向極端,就不習慣於過去那種黨內生活了,但我還是用老習慣同他打交道,他不能容忍,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此外,蕭克還歷數了在特殊年代,林彪“超乎常情地對我進行指責”。
看這些話,感覺前後有些矛盾:蕭克說兩人在四野南下過程的“合作是好的”;而此後兩人並無多少交集,蕭克1958年後就淡出了軍界,去農墾部當副部長了,而此時的林彪尚未“出山”。不知後來蕭克怎麼還會“用老習慣同他打交道”,以及林彪有什麼必要對一個已經落難的人“進行指責”?
筆者感到,建國前的歷史脈絡和史料是相對清晰的。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建國後很多事,真是雲裡霧裡。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