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模式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了斗轉星移般的變化,熱武器的更新換代極為頻繁,各國軍隊的防護裝備也跟著發生了急劇變化,變得更加的耐用舒適。
日軍在二戰中所戴的軍帽在當時來說就是種可靠的單兵防護裝備,不過日軍軍帽的設計遭到了諸多吐槽,人們都覺得看上去相當猥瑣,因為帽子兩邊垂著的兩塊布條很不美觀。雖然這款帽子外形不是很好,但它卻在戰時救了10萬人。
設計之源
日軍作為二戰場上極度活躍的侵略者,為了實現侵略擴張的計劃,將眾多兵力投入到了亞洲戰場。但日本是個島國,人口不多,為了提高士兵戰場生存能力,便分外注重單兵防護裝置的配置,日軍軍帽上的兩塊布簾設計就充分提高了日軍在作戰時的存活率。如果要追溯這款軍帽的來源,則不是日本的本土創作品,而是參考法國軍帽垂佈設計而來。
法國曾在北非地區擁有大量殖民地,並將大量法軍派駐到了當地,但是北非的氣候環境異常悶熱,還有各種蚊蟲到處飛舞,法軍的面板經常被曬傷,各種蚊蟲叮咬也讓他們有些受不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法軍便設計出了帶有布簾的軍帽,能夠遮擋住脖子和部分臉頰,有效避免了被曬傷和蚊蟲叮咬。日本在向西方國家學習軍事制度時,發現法國的軍帽大有益處,便仿照著設計了一款帶有垂布的軍帽。
兩塊布的作用
日軍經常戴著這款軍帽出現在二戰的各個戰場上,面對複雜加艱險的作戰環境,這款軍帽為保護日軍安全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當日軍在東南亞作戰時,由於那裡地理位置特殊,經常要面臨溼熱的作戰環境,需要在不同的叢林裡面來回穿梭作戰,各種蚊蟲防不勝防。帶有垂布的軍帽就給日軍防止蚊蟲叮咬帶來了益處,還可以避免被強烈的紫外線損傷脖子和臉頰。
東南亞叢林較多,氣候又比較潮溼,最容易滋生各種蚊蟲和病菌,士兵被叮咬之後,可能會患上各種複雜的疾病,進而影響到整個隊伍的戰鬥力量。軍帽旁邊的兩塊布條就很好地阻隔了與蚊蟲的接觸,降低了士兵被蚊蟲叮咬的機率。這款帽子除了在溼熱的夏季可以防曬防蚊蟲以外,在冬季也能夠起到禦寒的作用,保護脖子和耳朵不被寒風所凍傷。
當日軍在戰場上激烈拼殺的時候,垂下來的那幾塊布條在某種程度上還能夠抵擋飛揚的塵土砂礫刮傷脖子或者臉頰,但要防子彈那就不行了。總的來說,這款軍帽的設計雖然不入眼,但製造起來相對簡單,而且還能在戰場上發揮不小的防護作用,日本就將此大批次投入到了戰場上。據悉,日軍所戴的這種軍帽在二戰時期還曾挽救了10萬左右士兵的生命,可見其不可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