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永報道 2022年2月6日,中國女足亞洲盃奪冠,這是春節期間中國足球的一件盛事,最終也火爆到了破圈的程度,無數非足球迷也加入討論行列。女足奪冠之所以引發轟動,除了自身的努力所創造的奇蹟讓人感動之外,不得不提的一個背景是中國男足極其糟糕的表現:1月27日和2月1日,中國男足0比2不敵日本,1比3不敵越南,其中慘敗於越南堪稱多年以來中國足球最灰暗的時刻。
光亮在黑夜中才更加耀眼。
對於中國女足的發展,相信此時此刻球迷們都充滿了信心,那麼,中國男足又何去何從呢?
必須要說在前面的話:在中國男足1比3慘敗於越南之後,很多球迷都恨恨地表示,這下好了,不破不立,正好徹底清算一下男足。其實,中國足球的發展之困境,從來不是破與立的關係,就像13年前的反賭掃黑可謂是破後而立,但走到今天,中國足球並沒有因為這次大破大立而一勞永逸。
中國足球的問題,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問題:能不能始終如一地沿著一條正確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在這個中國足球讓人崩潰又驚喜、以至於有些錯亂的日子裡,我們的建議是:中國足球要想發展,“一個不能”是絕對要清醒的,而“四個堅持”更是要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的。
政績和政績工程含義不同,前者的含義是為民造福、做出政績,而後者是為了政績搞一些形象工程,一般會冠以戰略的美稱,但實質上是急功近利貪圖虛名。
中國足球走到今天,其實就是20年前和20年來一些“政績工程”的後果:目前的這支國家隊,堪用之才少之又少,一批隊員又幾乎是封閉了一年的時間,到了最後,他們的體能或許可以支撐比賽,但他們的心態已經完全無法正常比賽,中越之戰中球員出現的防守縮頭、低階失誤、不敢傳控等等怪現象都清晰地指向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足球人才,那自然可以優勝劣汰,挑選狀態和心態最好的球員,但很遺憾對於中國足球,這個假設不成立。
一切源於2003年到2009年期間中國足球最黑暗的那個階段,當時能夠成規模堅持青訓的青訓機構不過魯能足校、綠城足校和根寶基地等寥寥數家,至於職業聯賽更是假賭黑橫行,這才有了2009年的反賭掃黑。2003到2009,恰恰是目前國足主要年齡段89、91和93一代打青少年聯賽的關鍵時期。
是什麼導致了這一切?很簡單,政績工程。儘管2001年中國足球衝進世界盃,但2001年和2002年取消升降級帶給中國足球的是滅頂之災,由此假賭黑橫行,尤其是2001年當年就爆發了甲B五鼠事件。其中,取消升降級的大背景便是為世界盃讓路,或者稱之為世界盃戰略。
隨後,甲A改中超,但關聯關係橫行,再之後,世界盃戰略又讓位於奧運戰略,因為過於重視國奧隊建設而忽視國家隊建設,2010年南非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中國男足的表現極其糟糕,其背後亂象遠甚於今,畢竟如今國家隊的表現確實有客觀層面的因素,而當時國家隊完全成為了一個爛攤子。
政績工程,其實絕不僅僅是體育主管部門或者足球主管部門在做,中國足球一直以來的“毒瘤政績工程”便是改年齡,即便是目前這支國家隊的不少球員,其年齡也是虛假的:你可能以為他應該是當打之年,應該激情四射,但他其實已經老了。
其實,重視奧運會,重視世界盃,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政績工程的悲哀就在於,它會把重視演繹成豪賭,猶如一個賭徒,眼中只有了下注贏錢,渾然忘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之於中國足球的表現則是,為了世界盃一切都在所不惜,哪怕聯賽、青訓再爛也無所謂。這種政績工程,在今天仍舊是有市場,有空間的,以這次世界盃預選賽為例,一開始就是豪賭世界盃,所以瘋狂歸化,後來發現世界盃出線確實難度太大,歸化球員使用又開始遊移。
更需要著重說明的是:政績工程,絕不僅僅是豪賭世界盃或者豪賭奧運會,它在今天還有更多層面的表現,包括且不限於以下方面:
其一,生搬硬套《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以下或簡稱方案),甚至把建議曲解為指令,而忽視了事物是發展的,也缺乏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中性名就是例證。《方案》關於中性名的要求是“鼓勵具備條件的俱樂部逐步實現名稱的非企業化”,中國足協直接來了個一刀切。
其二,每一屆足協領導班子,或者相關決策部門,都會不斷出臺各種各樣的政策,有些政策利大於弊,有些政策弊大於利,他們的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問題是,他們只出政策,卻忽視政策的監管和實施,比如限薪令,足協一邊收緊,另一邊又很輕鬆地給開了個後門——商業贊助。商業贊助是沒問題的,但你準備如何監管呢?是否會公開呢?又如何評估呢?類似的事情不是少數。
其三,因為中國足協不給力,更多的部門都想證明自己可以為中國足球出力,然後不同的系統又推出了不同的政策,我們仍舊堅信,他們的出發點也是好的,問題是,不斷推出的政策,不斷推出的動作,是否又是政績工程的另一種體現呢?
足球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和發展的系統性工程,但中國足球把這個系統性工程變成了曾經被稱之為笑話的“市政修路工程”——沒事兒就挖開修理一番。說實話,修路雖然折騰,但路確實越來越好了,但中國足球一次次折騰之後,不但沒有進步,反而越來越差,尤其是中國男足,現在基本可以稱之為亞洲三流了。
中國足球的問題,歸根結底在於能不能始終如一地沿著一條正確的道路一直走下去,而要做到始終走在正確道路上,除了保持清醒“一個不能”不搞政績工程,中國足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必須一以貫之做到“四個堅持”。
中國足球的管理者真正貫徹執行《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了嗎?答案是,幾乎沒有。或者,他們以為有,但實際上幾乎沒有。
且不說《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各項發展目標,僅僅就基本原則而言,我們可以看一下:
《方案》的第二條基本原則要求“著眼長遠與夯實基礎相結合。加強頂層設計,注重戰略實施;夯實足球發展的人口基礎、設施基礎、管理基礎、文化基礎,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但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發現:根本沒有人著眼長遠;也沒有人想著夯實基礎;更不存在“持續用力”和“久久為功”,有的只是急功近利。舉下最簡單的例子,2020年度沒有青超聯賽,2021年度青超聯賽僅僅打了小組賽,每個青訓球隊只有3到5場比賽,談什麼著眼長遠?說什麼夯實基礎?這叫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方案》的第二條基本原則寫明“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活力,創造公平誠信環境,鼓勵保護平等競爭。”但現在的中國足球,要麼私企投資人一窩蜂上,要麼私企投資人一窩蜂撤,很多地方政府對足球更是漠不關心,出了問題就調研一下,再表個態,然後怎麼解決問題乾脆不管,或者坐等指令,舉國機制是這樣的嗎?我們舉國機制的核心是各方齊心協力共同發展,中國足球則是,好處都想沾,出問題就躲一邊。
至於《方案》的近期、中期和長期目標,中長期且不談,近期目標就一個也沒實現。近期目標的表述是:“改善足球發展的環境和氛圍,理順足球管理體制,制定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創新中國特色足球管理模式,形成足球事業與足球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但中國足球是怎麼樣做的呢?
首先,足球環境暫時和改善掛不上鉤。
其次,足球管理體制變來變去,職業聯盟(或者說中足聯)至今尚未成立,而且責權利劃分一年一變,足協近期就準備再次收回中足聯籌備組一些權利。
再次,制定足球中長期發展計劃,這個倒是經常有,但誰還記得前幾次的計劃?之前的計劃實施得又怎麼樣呢?計劃,往往就是紙上的計劃。
最後,創新中國特色足球管理模式。這個倒是創新了,但一個足球無數個婆婆,你一言我一語,大家可能都想為足球做貢獻,但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道理總是應該要明白的。
所以,中國足球不需要“破”什麼,該“破”的都“破”完了,也不需要“立”什麼,《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早就立好了。現在,只需要真正堅持《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即可,在這個基礎上,全面理順中國足球的決策機制和管理機制,全面清理和完善中國足球的各項政策,全面理順各項青少年足球賽事,更重要的是要確保體育系統之間、體育和教育系統之間的統籌,尤其是政策和賽事方面。
2014年世界盃後,人民日報在《聯賽為本,青訓是根》的重要評論中寫道:“如今,以聯賽為本是各足球強國的共識。聯賽是發展足球的基礎,向上可以為國家隊輸送精英,培養本國的球星;向下則能帶動大眾觀賞和參與的熱情,讓更多青少年喜歡上足球,不斷擴大足球的根基。”
實際上,退一萬步講,當中國男足的戰績讓無數球迷和國人失望、絕望,乃至引發了普遍的嘲諷之際,聯賽其實就成為了中國足球最後的防線:如果連聯賽也徹底崩盤了,我們的球迷基礎怎麼辦?難道號召他們只去看五大聯賽嗎?
唯有建設好聯賽,才可以為更多的足球人口,包括有可能越來越多的校園足球和青訓人才提供最堅實的保障。而從另一個高度講,體育產業的發展和足球產業的發展,都需要聯賽這個載體。
但這麼多年來,我們卻一直習慣性地犧牲聯賽,遇到什麼世界盃戰略或者奧運戰略,聯賽就任由切割了,因為國足要提前集訓,聯賽就改成3天一場了。當然,我們也承認,就目前而言中國足球管理者其實還是比較重視聯賽的,但重視和管理好聯賽是兩碼事。
堅持聯賽為本,還需要注重幾個層面的問題:其一,千萬不要再有廢掉聯賽搞體工隊的想法,從小的方面說這是坑了足球,從大的方面說這是坑了足球產業和體育產業;其二,地方政府的真正重視;其三,聯賽為本要避免政策層面對聯賽的過多幹擾,現有政策要進行全面的清理和完善;其四,聯賽為本要真正貫徹監督、防範和查處;其五,聯賽為本還要儘快真正成立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聯合會(即中足聯,目前中足聯仍舊是籌備組階段),足協和中足聯的責權利必須明確,並且不能猶疑和互相切換。
而現階段,聯賽為本的核心工作是解決欠薪問題,當前的工作以保俱樂部為主,但未來一段過渡期之後,中國足協必須痛下決心,透過真正的財務監管,讓欠薪俱樂部遠離中國足球,哪怕聯賽由此縮編也應在所不惜——不能保障球員利益的聯賽,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聯賽,又談何聯賽為本?
其實,足球的發展規律從來都老老實實擺在那裡,打造一個完善的聯賽,堅持不懈做好青訓,足球沒有發展不起來的道理。很多人認為國足1比3慘敗於越南和青訓無關,可能直接原因和青訓無關,因為這場比賽國腳們明顯不想踢球了,精神狀態出大問題了,但根本原因卻是和青訓息息相關的,對手越南的青訓發展就極為迅速。
長期從事青訓工作的魯能足校功勳教練張濤就告訴記者,2017年到2019年間,魯能足校的14歲年齡段球隊到日本打比賽基本還可以踢,還能你來我往一下,雖然是劣勢也可以透過有效的戰術贏球,但一兩年之後就踢不了了,到了18歲之後就怎麼都踢不過了,和日本已經有了2個球左右的差距,和歐美優秀球隊甚至達到了3到4個球。
其實,如果魯能梯隊從U13開始就參加日本的青少年聯賽,那麼18歲之後水平估計仍舊是差不多的,這就是青少年聯賽質量差帶來的問題,而因為青少年比賽質量差,有天賦的孩子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贏球,進而浪費了天賦,由此很多青訓時需要完成的課程,我們的球員卻需要到聯賽中補課,補上100到200場才可能補回來,這就是很多中國球員“越老越妖”的原因,但有的理念和思維,怎麼補都補不回來了。
可想而知的是,2020年沒有青少年聯賽,2021年青少年聯賽就打了3到5輪,這一批03到07年齡段的孩子,等他們長大之後,以他們為主的國家隊又能好到哪裡去呢?那可是十年後的中國國家隊啊。換句話說,在今天,我們已經可以預見十年後的尷尬局面。
這一刻在青訓上的努力,也不過為十五年後的中國足球保留希望而已。
有關青訓,建議只有三個:第一,不把青訓放在第一位的中國足協主席,是不稱職的足協主席;第二,青少年賽事必須確保數量和質量,必須確保完成;第三,青少年賽事目前一直在重建的過程中,我們希望透過全面的梳理,最終打造一個可以堅持三十年以上的青少年賽事,而不能像青超,剛建立完就又變了。
記者在探訪青訓時發現了一個現象:2009年齡段孩子的質量明顯提升,調查之後發現,這和《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有很大的關係:2015年《方案》釋出,隨後校園足球開始發展,雖然其中也有一些假大空的東西,但從事校園足球的學校終歸是多了起來,數量擴大之後,有天賦的孩子也就更容易被挖掘。
所以,校園足球的發展非常重要,而在體教融合方面,中國足球也需要進一步理清賽事組織及銜接,單就教育系統而言,建議以完善“區長杯-市長盃-省長杯-全國聯賽”這一體系,以及“小學聯賽-初中聯賽-高中聯賽-大學生聯賽”這一體系為核心目標,爭取用五到十年左右的時間,讓這些賽事真正全面正規運轉。
至於業餘足球,則是職業聯賽和校園足球背後的沃土,唯有這片沃土越來越肥沃,中國足球才可以更加快速地發展。這一項工作,當前應該以建設球場及規範球場(尤其是校園球場)使用和開放為主。而關於如何踢球,民間自有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