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城市裡,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小區。
新的,舊的,有花園洋房,也有老式塔樓,每種小區都有自己的位置。
就像城市裡有各種各樣的人,高矮胖瘦,靚麗醜陋,年輕衰老。
今天文章沒有明確主題,樓高我又是專業出身,正好就來幫大家梳理一下小區的歷史及分類。
同時也算做個科普,幫助大家多瞭解些房產知識。
中國的住宅歷史悠久,不過住宅小區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比較短,基本就是解放以後的事,咱們就按時間順序聊一下:
解放後至80年代,蘇式建築
80年代至98年,多層住宅
98年後至2015年,花園洋房
2015年至今,綜合體
一、解放後至80年代,蘇式建築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
很多標準都是從蘇聯引進過來的,在住宅規劃設計中有嚴重的蘇聯的影子。
當然這也是歷史的見證,大部分都集中在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以及早期發展的工業城市像武漢、鄭州等。
蘇式的老式大院都是樓梯房,一般3~4層,白牆紅瓦,典型的就像部隊大院,或者工人新村。
現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比如上海的曹楊新村,鄭州的棉紡織廠家屬院。
這種小區位置一般都很好,基本都位於城市的核心區,小區內部配套比較齊全,裡邊公園、商場、旅館、劇場、幼兒園、小學、初中一應俱全,生活特別方便。
當時都是國企辦社會,這些大院裡的學校很多都是現在的名校,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劃給地方了。
雖然生活很方便,但是房子內部配套真是一般,很多都是筒子樓,甚至兩把鎖住宅、合用廚房,公共廁所等,居住質量很低。
二、80年代至98年,多層住宅
改革開放後,住宅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期,居住有了新的要求,建設標準也進行提升,很多地方開展試點小區的建設,後面成功經驗得到了推廣。
大家都知道,當時房子還是需要分配的,都是體制內的人才有資格居住這些房子。
這些小區品質有了明顯的提升,獨立的廚房衛生間,雖然現在看起來很簡單,當時還是很值得炫耀的,“下班回家就能洗個熱水澡“對大多數人都是遙不可及的。
90年代出現了一些老塔樓,這種樓房配備的電梯,普通職工可分不上,只有一定工齡或者級別的領導才有機會住進這種摩登的房子。
這些房子缺點很明顯,沒有什麼小區環境和配套,比如停車位不足。
顯然對於現在人的需求,有點跟不上時代。
三、98年後至2015年,花園洋房
98年房改後,商品房進入了市場,只要你有錢,什麼房子都可以買,住宅小區也迎來了繁榮的時代。
各種新的形式層出不窮,小區裡綠樹成蔭,鮮花怒放,跟公園差不多。
各種新鮮的東西都進入了小區,高科技、智慧化,包括四重安全防範系統、寬頻資料接入網、“水電煤”三表遠端資訊採集系統等都走進了住宅。
先是帶電梯的花園洋房,隨著汽車進入了千家萬戶,後面小區下面增加的停車庫。
地上人車分流,居住環境得到了更大提升。
城市化的發展,土地的供應逐漸緊張,集約化要求越來越高,小區聚集各種商業配套。
後期慢慢地出現了商業綜合體,一個小區裡可能集聚有商場、有公寓、有酒店,寫字樓,基本一站不出就可以解決所有的這種生活需求問題,
逛街,娛樂、讀書學習,看電影、接待朋友,所有的這些都可以得到一站式的滿足。
四、2015年至今 綜合體
隨著城市進一步發展,地鐵的普及,一種全新的模式出現了。
“TOD”以交通先行的發展理念,集約發展的典型代表。
小區車庫直接連通地鐵站,或者在地鐵站上面直接建小區,並且把商業綜合體的各項配套都搞進去。
出行不用風吹雨淋,上下班也不怕堵車。即使在郊區也可以快捷準時到達公司。
城市化進入下半場,城市圈和都市圈即將得到更大的發展,這種新的小區形式也會迎來屬於它的時代。
五、總結
近幾年裡,我們都能夠清楚地感受到科技在進步,時代在發展。
交通、通訊、商業、醫療等都有了質的飛躍,未來的房子會有那些趨勢呢?
1、小區和房子的功能性更加全面,智慧化、人性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人工智慧、大資料、5G的到來,未來的住宅會高度的智慧化,萬物互聯,大量的智慧裝置將會使小區和住宅更加聰明。
2、低密度高綠化的居住環境
隨著人們的意識的提高,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低密度、高綠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因此低密度、高綠化的居住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3、城市走向郊區
大城市裡生活節奏快,交通擁堵,空氣質量相對較差,未來會出現逆城市化的趨勢。
大量的成功人士和自由職業者由於時間、空間需求,會將住所定在寧靜優美的郊區,郊區的住宅會往高階的花園洋房或是別墅的方向發展。
關注樓高城觀,一起去探究:
個人成長的心法,
家族傳承的家學,
城市發展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