噁心嘔吐是全麻術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由於全麻術後患者意識清晰度的降低以及吞嚥、咳嗽反射減弱或消失,嘔吐易導致窒息和呼吸道梗阻的發生,因此預防嘔吐窒息,使患者安全渡過全麻清醒期尤為重要。
案例回顧
患者男性,51歲,因頭外傷後2天,頭痛加重伴噁心4小時於2021年12月12日 13:57收入院,顱腦CT示“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室內出血”,頸椎CT示:“C6骨折”, 患者意識清,頸託持續外固定,於12月14日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示:右側椎動脈顱內段動脈瘤。
12月30日22:00在氣管插管全麻下行支架輔助右椎動脈夾層動脈瘤介入栓塞術,術後給予去枕平臥位,軸位翻身(患者頸椎骨折)。
12月31日09:55(患者已進食)巡視病房時,發現患者嘔吐導致窒息,口唇甲床青紫,血氧持續下降至50%,頸動脈搏動減弱。查體示患者呈昏迷狀態,雙瞳等大等圓,直徑約3mm大小,對光反射存在。
立即實施胸外心臟按壓輔助胸式呼吸,給予吸痰清除口腔分泌物,吸出胃內容物及痰液約100ml,並應用簡易呼吸器輔助呼吸,緊急給予氣管插管,接簡易呼吸器輔助呼吸,患者血氧逐漸提高至92%,留置胃管並胃腸減壓。
10:05,患者血氧飽和度96%,自主呼吸弱,口唇、甲床由紫紺變紅潤,繼續簡易呼吸器輔助呼吸。10:25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正常,行顱腦CT檢查較前無明顯改變。
患者安返病房後,為防止再次誤吸窒息,給予保留氣管插管,適當應用鎮靜藥物,密切觀察患者呼吸、脈氧等基本生命體徵,患者意識轉清,病情平穩。
案例分析
患者全身麻醉術後早期,尤其是6~12 h,由於受全麻藥物的殘餘作用,意識雖已恢復,但呼吸中樞仍有一定的抑制,使通氣功能減弱,潮氣量降低,呼吸動度減弱。另外,麻藥的殘留還會導致嘔吐、舌根後墜、上呼吸道梗阻甚至窒息。
患者因頸椎損傷,無法平臥頭偏向一側,平臥位無疑增加了誤吸窒息的風險,而且術後採取平臥位會使患者頸內、頸外靜脈迴流減少,顱內壓增高,導致腦水腫、顏面部水腫、頭痛等不適。
那麼,對於此類患者,採取何種措施預防患者全麻術後誤吸窒息呢?
護理對策
1.探索最佳術後體位
體位是患者休息和適應醫療需要所採取的一種姿勢,適當的體位對治療疾病、減輕症狀、預防併發症、增加患者的舒適度等均有良好的作用。
循序漸進半臥位是在頸椎骨折患者全麻術後循序漸進抬高床頭,此過程持續4~8h,隨著麻醉藥物的排洩、呼吸迴圈的恢復,這種逐漸改變的體位,避免一次性將床頭抬高引起的血流動力學變化,進而防範其導致的生命體徵波動。
尤其是在拔除氣管導管後2~8 h,患者胃內容物反流和誤吸發生率最高,採取循序漸進抬高床頭的方法,因重力作用,可防止胃內容物經胃、食管括約肌進到咽喉部而引起反流誤吸,又利於顱內靜脈迴流,降低顱內壓,減輕頭痛,改善顏面部的水腫,使患者既舒適又安全。
不完全側臥位是將患者安置於平臥位與90°側臥位之間,採取30°~45°側臥,患者頸部與身體在同一條軸線,後背墊長靠枕,其優點:
(1)頭部略低,氣道暢通,嘔吐物易於流出。
(2)側臥位有利於迴圈功能和氧和功能的改善。
(3)受力點在整個後背和臀部的一側,避免了對關節和骨突處的壓力和剪下力,便於預防壓力性損傷。
(4)變換體位時四肢的被動活動度大,可以促進肢體的血液迴圈,減少靜脈血栓的形成。
2.密切觀察嘔吐的前驅症狀,如有流涎,反覆出現吞嚥動作、出汗、面色蒼白、噁心、脈搏緩慢等症狀時,應警惕嘔吐的發生。嘔吐時,立即將頸椎損傷患者身體放低,給予側臥位,以利於嘔吐物的引出,避免進入呼吸道。嘔吐後,及時清理口鼻腔內的殘留物,消除異味。若有嘔吐物進人呼吸道,應及時吸出,保持呼吸道通暢。
3.嚴格按醫囑和患者腸蠕動恢復情況決定進食時間,以免嘔吐誤吸,進食順序為少量清開水→少量流質飲食→少量半流質飲食→少量軟質飲食→少量普通飲食,進食少量多餐,一次不能吃過飽。
頸椎骨折患者全麻術後誤吸窒息的發生與患者自身因素和手術因素、體位不當等有關,護理人員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培養前瞻性意識,採取切實有效的護理對策,以降低誤吸窒息的發生率,提升整體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曉鳳.舒適護理對頸椎損傷患者術後併發症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8):181-182.
作者簡介
文章作者:田春輝
作者單位: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