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綠景中國的短債壓力著實不小,或出現流動性危機。
圖/官網
近日,惠譽下調綠景中國長期外幣發行人評級至"B-",展望"負面",理由是綠景中國面臨流動性緊張和再融資風險。
綠景中國地產全稱"綠景(中國)地產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由化州人黃康景、黃文偉兩兄弟組建的施工隊發展而來,如今已成為聚焦大灣區舊改專案的重要房企之一。
然而,綠景中國透過舊改,雖然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土地,但其週轉速度較慢,還沉澱大量資金,使得其流動性異常緊張。
評級連遭下調
近日,惠譽將綠景中國的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從"B"下調至"B-",展望"負面";同時,還將綠景中國地產的高階無抵押評級以及碧璽國際有限公司發行的未償美元高階票據的評級從"B"下調至"B-",回收率評級為"RR4"。
此次評級下調反映出綠景中國的合同銷售規模較小,且集中於少數專案,尤其是白石洲專案。
惠譽認為,綠景中國的流動性緊張和融資環境的壓力增加了其資本市場工具的再融資風險。
事實上,早在春節前夕的1月24日,綠景中國2023年3月到期美元債就曾創下近兩個月以來最大跌幅。
美元債價格的波動,或預示著市場對於綠景中國流動性緊張的擔憂。
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綠景中國存續7筆美元債,存續規模超10億美元,其中將有5筆美元債於今年到期。由此可見,綠景中國的美元債集中兌付壓力非常大。
而在此之前,聯合國際確認綠景中國'BB-'的國際長期發行人評級,展望"穩定"。
聯合國際認為,綠景中國的評級受制於其合約銷售規模,一般的流動性和基本融資渠道,以及依賴於數量有限的開發專案,存在集中性風險。
綜上而言,惠譽和聯合國際對於綠景中國的立場基本一致,即開發專案集中,銷售規模較小,當前市場的整體融資環境不容樂觀,綠景中國或面臨流動性緊張。
專注舊改弊端顯現
資料顯示,綠景中國成立於1995年,在黃康鏡、黃文偉兩兄弟的帶領下,綠景中國在隨後的十餘年時間內,先後完成了多個高階專案的舊改,一舉奠定了其市場基礎。
2014年,綠景中國借殼新澤控股在香港上市,並繼續專注於深圳和其他珠三角地區的舊改專案。
也正是因為其在舊改方面20餘年的成功經驗,使得綠景中國無可厚非成為舊改業務及運營方面的"專家"。
近年來,黃康境逐漸退至幕後,其愛女黃敬舒走上前臺,成為家族企業掌舵人。
2018年底,綠景中國一舉拿下"舊改航母"白石洲專案的規劃指標,總計容建築面積為358萬平方米。
如今,綠景中國地產業務集中於大灣區的少數專案,主要集中在深圳、珠海,這兩個城市在2020年的合同銷售總額中佔比超過70%。
專注於舊改專案的綠景中國,主要的優勢即為成本優勢。開發舊改專案,充分保障了綠景中國的毛利率。
相關資料顯示,2015年以來,綠景中國的毛利率幾乎均保持在50%以上。即便較舊改同行佳兆業,其毛利率也高出了近一倍。
但是,現如今擺在綠景中國面前的弊端,也愈發明顯。
首先是在業績規模方面,由於綠景中國只專注於舊改專案,幾乎不涉足於招拍掛拿地,使得其銷售規模一直維持在40-50億元,居於行業尾部。
更為重要的是,舊改專案開發週期較長,需要沉澱大量資金,專案週轉速度緩慢,稍有變數,將面臨嚴重的流動性緊張。
由此看來,綠景中國專注舊改的選擇,在當前較為緊張的行業環境下,存在很大的風險。
短債壓力巨大
如今,綠景中國最大的"仰仗",正是"舊改航母"白石洲專案。
按照惠譽的判斷,鑑於白石洲專案優越的地理位置,該專案應該會有強勁的需求量。這將為綠景中國的合同銷售增長奠定基礎,預計從2023年起將提供約400億元的可售資源。
但是,正所謂"遠水救不了近渴",2023年的白石洲專案,對於當前的綠景中國來說,過於遙遠。
如今,綠景中國正面臨巨大的短期債務壓力。
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綠景中國總資產為781.42億元,總負債494.06億元,資產負債率63.23%。
雖然資產負債率不高,但是就債務結構而言,綠景中國的危機愈發明顯。
首先,截至2021年上半年,綠景中國有168.44億流動負債,主要為短期借貸,其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債務有101.49億元。
相較於100多億的短期借款,綠景中國流動性吃緊,其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50.34億元,根本無法覆蓋。
要知道,短期借款還只是短期債務的一部分。截至2021年上半年,綠景中國的應付賬款及票據還有17.15億元。而在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方面,僅2022年內到期的美元債規模,就有5億多美元。
從融資渠道方面來看,綠景中國的渠道並不多元化,其主要依賴於股權和債券融資。
但是,在當前行業融資環境收緊的情況下,綠景中國想要"借新還舊",困難重重。
這也印證了惠譽關於綠景中國面臨再融資風險的判斷。
如此看來,綠景中國的短債壓力著實不小,或出現流動性危機。
原文作者:梁華梁
編輯:王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