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張一鳴認為“騰訊的社交、阿里的電商,本質上都是一種資訊分發方式,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不是讓人找資訊,而是讓資訊找人,資訊流動的效率比資訊本身更重要。
一切能讓資訊分發效率變得更高的內容縫隙,都應該成為今日頭條覆蓋的領域。”
基於這些認知,張一鳴創辦了今日頭條、抖音、TIKTOK等應用。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這句話被說成是《教父》電影裡面的臺詞廣為流傳,也有許多神話所謂的“看透本質”,更有不少想走捷徑的人沉迷於去找到看透本質的解藥。
但實際上,對事物的深入理解、較高的洞察力從來不是憑空來的,而是個人知識、實踐和思維的結果,每個人經過訓練也都有可能做到。
而在這裡面,概念能力是基礎條件。
小明在作文《我的理想》中寫道:
雖然我才上二年級,但一定要好好學習。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買得起變形金剛、樂高的玩具,這些玩具都很貴,我媽不捨得給我買。
然後玩具買多了,得有地方放,我們家租的那個房子根本裝不下,那就得買個房子。最好能買個像小麗她們家那樣上下3層的房子,還要養一個小狗。
媽媽不在家的時候,爸爸總愛看那些穿帶翅膀衣服的阿姨。將來找女朋友我也找那樣的,我們班的小花長得太胖了,一點也不好看。
老師的評語是:寫得好,金錢和美女,老師也喜歡!但建議改成事業和愛情。
這其實是一個笑話,裡面說的金錢、美女、事業、愛情都是概念!
在2016年11月9日下午,第72期“朗潤·格政”論壇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兩位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在北京大學朗潤園進行了一場可以寫入歷史的辯論。
這兩位的辯論由來已久,只不過之前是在文章、論文上“打來打去”,這是第一次面對面的“較量”,他們辯論的主題是“產業政策”。
在辯論的開始很有意味,林毅夫首先開講,在說完客套話後接著說:
“在準備這個報告的時候,他們給我一個任務,你在講你的看法之前先定義一下什麼是產業政策,我想定義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會各說各話,談論過程當中就沒有激情。”
然後就講他關於”產業政策”的定義。張維迎的發言也是這樣的節奏,上來就說“首先澄清兩個基本概念。第一個是關於產業政策的含義……”
概念除了讓你深刻外,還是所有討論研討交流的基礎,如果雙方沒有概念上的共識,即便用同樣的詞,其實也可能說的不是一個事情。
02
抽象思維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為思維形式,揭示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方式,人們進行抽象思考,本質上就是這三種形式(概念、判斷、推理),概念是思維的最基本活動形式,對概念與概念之間關係進行反映的思維形式叫做判斷,它對概念之間的關係作出肯定或否定。
譬如金屬導電、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曾經是中國首富等等,這些都是判斷。
推理是在判斷的基礎上做出來的,是從已知判斷推匯出新判斷的思維形式,譬如“金屬導電,鋼材屬於金屬,所以鋼材導電”就屬於推理。
那什麼是概念呢?
概念是反應事物一般和本質特徵的思維形式,是認知思維裡面最基本的單元,通常用詞或者片語表示。在我國的國家標準GB/T15237.1-2000中將“概念”定義為:“對特徵的獨特組合而形成的知識單元”。德國工業標準2342將概念定義為一個“透過使用抽象化的方式從一群事物中提取出來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維單位”。
任何一個概念都包括內涵和外延,即其含義和適用範圍。如果這兩方面都明確,則該概念明確。
比如,“人”這一事物,無論高、矮、胖、瘦、男、女、日本人、美國人、中國人,其本質的東西卻是相同的:有語言、能勞動、會思考(這是人的本質),凡是有語言、能勞動、會思考的動物我們給他一個名詞叫“人”,這就形成了“人”的概念。
03
概念必須明確,這是進行抽象思維的最低要求,也是進行正確抽象思維的起點和基礎。
如果不明確,個人沒有辦法進行判斷推理,團體也沒有辦法溝通和交流。
明確概念,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下定義,定義清晰了概念也就明確了,列寧曾說:“下定義是什麼意思呢?這首先就是把某一個概念放在另一個更廣泛的概念裡。例如,當我下定義說驢是動物的時候,我是把“驢”這個概念放在更廣泛的概念裡。”
列寧這裡所謂的更廣泛的概念其實是指驢的上一級概念“動物”。
但僅僅說驢是動物還不算定義概念,還要找到驢與馬、牛、羊等不同的核心特徵。
關於動植物的命名和分類已經有了成熟的體系:界門綱目科屬種,馬和驢同屬馬屬,但不同種。
而知識工作者經常面對的定義要比動植物這種有形的物體複雜很多,更多是非物質層面的定義,譬如管理、激勵、協作這樣的詞彙。
但概念定義的基本套路就是兩個字:
- 有類不悖:即此概念的上一級概念是什麼;
- 同類有別:此概念與同類概念的核心差別。
用公式表示概念定義就是:
被定義的概念=與同類概念的核心差別+上一級概念
例如化學和物理:
化學=核心差別(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及其變化規律的)+上一級概念(科學),所以化學的定義就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
物理=核心差別(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上一級概念(科學),所以物理的定義就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科學”
對比可以發現,化學和物理都屬於科學,他們的差異是一個研究物質運動和基本結構,一個研究性質、組成、變化規律。
在定義概念時經常出現的錯誤是:
前後不等:被定義的概念與定義部分必須相稱,不能多不能少。例如:”兒童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學科,”後面定義部分範圍過大,人的範圍大於兒童。
同語反覆:定義部分不能包含需要定義概念的詞彙。例如:“相聲就是相聲演員表演的藝術形式”,在定義部分出現了概念詞彙。
否定形式:在定義部分不能使用否定概念。例如:“知識工作者不是體力工作者”,還是沒說出知識工作者的內涵來。
比喻和類比:在定義時不能使用比喻和類比。例如:“醫生是白衣天使”。
04
以寫小說出名的跨界高手馮唐,坦言自己真有想當導演的打算:“做導演是有可能的,畢竟交給別人我怕表達不了自己作品中想表達的東西,還不如自己上。原來我擔心自己不專業,不過透過這幾次與影視劇的接觸,我發現導演很大部分的工作是需要做判斷,我覺得我可以嘗試。”
在網際網路金融最火的時候,中歐工商管理學院的許小年教授認為,網際網路金融要解決的問題是金融業的核心問題,而不是網際網路的問題。
“金融業的核心問題是什麼?金融最困難的是什麼?是風險,是信用評級。"
許小年教授認為,網際網路可以助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降低獲取資訊的成本,但是它不可能改變整個金融業的性質,金融業的難點就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風險識別和風險控制的困難,這就是金融業的實質。
在著名管理學者包政教授為包子堂系列叢書寫的後記《獻給我的導師徐昶教授》中提到,徐昶教授窮其一生想弄明白企業管理的核心問題:
"徐老師最終弄明白了,企業管理的核心命題是分配,是利益的共享。一個企業乃至一個社會,如果不能與創造者共享利益,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喚起全體成員做貢獻的意願。也弄明白了,企業管理是實踐,即便是寶鋼這樣的成功經驗,都不可能簡單地移植到玉溪捲菸廠。其中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涉及組織及其文化。”
效率、判斷、風險、分配,這些詞彙都很常見,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懂的詞。但用在上面的語境下給人感覺很深刻,為什麼呢?
世界紛繁複雜,很是熱鬧。但這些高手卻用一個詞彙概括出了本質!
國內外的導演們脾氣性格迥異工作方式多樣,但他們最核心的工作是判斷。馮唐說了出來,我們覺得抓住了本質。
網際網路金融火的時候,湧出來上千家公司,然後就是各種網際網路金融公司跑路的新聞。
這些公司洗劫了許多中國大爺大媽白領藍領的口袋,但可能我們大部分人也沒搞清楚原來金融背後是風控!
講企業管理的書汗牛充棟,許多人都讀過德魯克的”管理是一種實踐“,但可能大部分人沒弄明白企業管理的核心命題是分配。
之所以覺得他們的表述深刻,是因為他們透過表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用一個概念給點了出來。
(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在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