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年前我學阿拉伯語的第一天開始,老師就給了我們一個定義:什麼是阿拉伯國家?
老師討論了很多,歸根結底就一句話:阿拉伯國家=阿拉伯聯盟成員國。換句話說,阿拉伯國家本來就是一個鬆散的概念,這23個阿拉伯國家之間唯一的交集便是阿拉伯聯盟。
阿拉伯聯盟成員國
這幾年遊歷阿拉伯各國之後,感受到確實如此,雖然同樣被定義為阿拉伯國家,但是從海灣到沙姆再到馬格里布,先不論民俗、傳統,就連阿拉伯語的方言都千差萬別(甚至索馬利亞的國語是索馬利亞語還不是阿語)。
阿拉伯世界裡的人民是不是一家親呢?當然不是,不同阿拉伯國家之間也存在著“鄙視法則”,但畢竟阿拉伯國家太多,我們很難透過“鏈(chain)”的規則去描述這些國家之間是如何相互不對付,而更好的歸納方式是“圈(quan)”—— 透過不同地區和圈層的阿拉伯國家,探討他們的“鄙視生態”。
PART 1
海灣圈
海灣六國想必生活在沙特和阿聯酋的朋友再熟悉不過了,這也是阿拉伯國家中比較富庶的圈層,大多都是坐擁石油的主兒,而這裡的鄙視鏈其實也比較清晰,基本就是拼錢。
葉門
海灣圈鄙視鏈底端
說起葉門,真是一言難盡。一方面葉門是該地區的文明搖籃,咖啡中的著名品類“摩卡”(Mocca)一詞便是源自葉門的港口,甚至在這個國家還曾誕生過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1967-1990)。另一方面,近年來葉門也是混的夠慘,內戰打了N年,經濟也是一塌糊塗,所謂民不聊生指的就是葉門如今的境遇。
葉門曾有著璀璨的阿拉伯文明
現在的葉門到處是廢墟
所以近年來的葉門,無論在海灣哪個國家都是鄙視鏈的底端,卑微入塵埃。卑微到什麼程度,在海灣國家裡,不說國家只說自己是“阿拉伯人”的,50%機率是葉門人(還有50%是蘇丹人)。連葉門人自己都嫌棄自己的國家Title。之前我在一個文章裡寫過,在阿聯酋的土語中,葉門人(Yemeniيمني)有時可以作為一句罵人的話,在阿聯酋你可以罵一個白袍是豬,但不能說一個白袍是葉門人,對方鐵定和你生氣。
甚至在阿聯酋的葉門人裡還有內部的鄙視鏈,比如阿聯酋籍的葉門人看不起葉門籍的葉門人;出生在阿聯酋的葉門人看不起出生在葉門的葉門人(別問我為啥知道,前者恨不得把出生證貼腦門上);上學時來迪拜的葉門人看不起工作後才來迪拜的葉門人;工作後來迪拜的葉門人,看不起現在依然還在葉門的葉門人,甚至娶了在迪拜的葉門人當老婆的葉門人,看不起回葉門娶老婆的葉門人……
除了來自民間的鄙視,官方甚至也沒少鄙視葉門人。當地高教部除了多次發文要求統計各校葉門籍的學生名單外,還親自發過一個檔案,強調在統計中,不要把葉門籍統計到“海灣國家”(GCC),而應統計到其他阿拉伯國家(Other Arab)。
在此,我不喜歡長篇大論去分析葉門淪為海灣地區鄙視鏈底端的理由。作為馬列主義者,我只相信一點 ——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阿曼和巴林
海灣圈鄙視鏈腰部
當你翻開海灣地區的歷史,你會發現你聽到最多的地名便是巴林和阿曼。在那個還沒有石油的年代裡,巴林和阿曼是阿拉伯半島最主要的國家。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雖然因為有著王室在,近年來這兩個國家不至於淪落成葉門這樣的底端。但隨著周圍一圈大佬的興起,這兩個國家的確相對落後了。別跟我說啥巴林也是中東土豪,土豪也分等級的好伐~
歷史上的阿曼其實包括今天的阿曼和阿聯酋,曾一度非常強大。就膚色來說,阿曼人更偏深一些,據說(未證實)因為歷史上阿曼接納了很多渡海而來的東非黑人。而在歷史上阿曼曾分成兩半,一半在阿拉伯半島,另一半在坦尚尼亞(桑給巴爾)。
1856年的阿曼帝國幅員遼闊
然而相比起邊上的鄰居阿聯酋,阿曼近代的經濟發展就…呵呵了,也遠弱於海灣湧現出來的其他大佬。其他海灣國家都是本地人僱傭外國人為自己服務,而阿曼本地人經常還要出國賺錢,在阿聯酋國內也有不少低階公務員的差事給了阿曼人。畢竟是GCC兄弟麼,飯還是要給一口的。
阿曼local甚至要自己開出租車賺錢
巴林由於靠近伊朗,歷史上和伊朗始終有著分分合合的愛恨情仇。而巴林有一個特殊作用 —— 沙特後花園。換句話說,這裡有著相對便宜的價格和“啥都有”(請自行理解)的娛樂。因此相比阿曼,巴林的經濟比阿曼要強些,畢竟作為“為土豪服務”的經濟體,背靠沙特這個大土豪,土豪玩高興了,這不就啥都有了麼。
巴林的夜店常常“聲色犬馬”
沙特/阿聯酋/卡達/科威特
鄙視鏈頂端卻相互看不爽
這幾個都是石油大戶。沙特先放在一邊,阿聯酋和卡達的互看不爽簡直是針尖對麥芒。其實本來阿聯酋建國有卡達一份,但隨後卡達退出了,至今依然時時刻刻不忘證明自己不屑這樣的聯合。阿聯酋有阿航,卡達就來個卡航;阿聯酋有個迪拜,卡達就來個多哈;阿聯酋搞個世博會,卡達就硬要搞個世界盃。這倆國真的最近幾年總感覺互掐的厲害,前幾年的斷交風波也讓兩國的矛盾更加明顯化。
沙特畢竟體量放在那裡,算得上是圈內老大哥一般的存在。然而“只要沙特一動作,其他國家就發笑”。在海灣國家看來,說起沙特……經常都是哈哈哈哈!很多沙雕的操作都來自沙特。在GCC兄弟們眼中,要炫富炫出風格,炫出水平,沙特還差得遠。
沙特流出來的沙雕影片總能讓人一樂
科威特自從被伊拉克“收拾”了之後,便開始“往西看”,在越來越西化的背景下,在他眼中周圍的GCC同胞都是渣渣……
伊拉克
在圈外的乾飯人
聽說過伊拉克人有一個綽號 —— 阿拉伯人裡的猶太人(埃及人說的)。大概就是說他們的精和壞。而在海灣圈這條鄙視鏈中,伊拉克完全如沒事人一樣置身事外。平時幫著土豪國家乾點事兒,忽悠土豪出點血,雖然伊拉克人沒有黎巴嫩的顏值,很少受到土豪們的注意,但憑著好使的腦袋瓜+牛皮糖式的鑽勁,賺到錢就行啦。至於在歐洲的伊拉克人……大家還不是為了吃口飯……
PART 2
沙姆與埃及圈
沙姆地區主要包括約旦、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四國。作為歐亞非三洲的交界處,民族、宗教的複雜程度無需多言。除了著名的巴以衝突外,這裡的幾個阿拉伯國家之間雖然沒有明顯的戰爭,但是歷史上因“都想做頭”而相互不鳥的例子屢見不鮮。
沙姆地區
近代史上,沙姆地區曾因《賽克斯-皮科協定》被英法兩國瓜分,其中約旦和巴勒斯坦地區歸英國,黎巴嫩和敘利亞歸法國。加上歷史上曾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埃及,以及非阿拉伯國家土耳其、以色列等國也位於此地區,因此相比起海灣國家,沙姆地區以及埃及顯然複雜的多。
但就國家和國家來說,更多的是互相不鳥。用一個黎巴嫩導演的話來說:黎巴嫩是一個存在感很低的國家,如果你在新聞裡沒看到黎巴嫩,那就說明沒事。—— 其實這句話也適用於在沙姆的其他國家。
黎巴嫩
自以為是的中東小巴黎
黎巴嫩人有一個綽號:中東荷蘭人。據說(未證實)黎巴嫩人人均5張護照,雖然有沒有那麼多不清楚,但是我認識的黎巴嫩人基本都是人手2+張護照。
黎巴嫩最厲害的,莫過於黎巴嫩女人,厲害的程度和伊拉克女人相似,但是顏值確實比後者要高几個檔位。黎巴嫩盛產阿拉伯女明星,不少阿拉伯男人以娶黎巴嫩女人為榮。
黎巴嫩美女們
黎巴嫩人有一點我是佩服的,在中東地區的土豪面前,他們是“歐洲人”,在歐洲人那邊,他們又變成了“神秘東方”。至於其他阿拉伯國家,他們是真的看不上。我親眼在教堂看到一黎巴嫩女性天主教徒和另一家疑似巴勒斯坦的天主教徒鬧矛盾,為啥說鬧矛盾而不是吵架呢?因為那個黎巴嫩女人就是從頭至尾懶得理巴勒斯坦人一家,無論巴勒斯坦夫婦說啥,她都懶得回嘴,就一扭頭,白眼一翻,領完聖體走人。—— 隔著民族我都感受到了來自“中東小巴黎”的鄙視。
敘利亞
寧落平陽,不入襄陽
其實吧,本來敘利亞在阿拉伯世界,算是好國家了,不光“政治正確”(阿語標準語程度在阿拉伯國家第一),且文化繁榮(不光是旅遊資源豐富,無論大小文體活動,敘利亞總能成為全場亮點)。然而近年來的內戰,直接把好多敘利亞人都打跑了。但是與鄰國黎巴嫩不同的是,他們即使到了其他國家,也沒那麼輕易低頭。
有點錢的敘利亞人都跑光了
當年接替我職位的,便是一個敘利亞小哥,這位小哥,真是,我走的那麼多年來,N個人給我發訊息,說他懶,說他笨,說他態度差……總而言之一句話:小女生你就不能回來嗎?
其實我懂,在我走的最後一天,這小哥就明確說了:要不是他們國家在內戰,他才懶得來這國家。我還問他,為啥不去黎巴嫩,約旦啥的,他給我一個意味深長的 —— 哼哼~~
約旦
阿拉伯小透明
我聽過一個其他阿拉伯人描述約旦的話 —— 天上不下雨,地下沒有油。總的來說是一個存在感很低的國家,玩梗都不太容易玩到約旦人身上。
但約旦這個靠外勞收入的國家,生活成本竟然還特別貴。搞的當年我去以色列的機票最終放棄安曼入境,連以航的機票都比約旦皇家航空的便宜。不光是機票,約旦吃喝玩樂都貴。據說這是“遊客價”,我就好奇了,這麼貴的價格不怕嚇走遊客嗎?
埃及
一年不如一年
相信熟悉阿拉伯語的朋友們肯定知道,和中文一樣,阿拉伯語也是有方言的。而且與中文相比,阿語的標準語(普通話,fusha)其實更加勢弱,而且近年來越來越弱。每個阿拉伯國家基本都說著自己的方言自己玩。但是其中有一個方言是例外,那就是埃及方言。
箇中原因麼,要歸功於當年發達的埃及電影工業。在阿拉伯國家電影工業普遍落後的年代,埃及的電影以及電影明星作為阿拉伯語電影的頂流被傳遍了中東北非各個角落。也因為這些電影,埃及的方言得以在阿拉伯世界一定程度上作為“準標準語”傳播。所以,就連埃及人自己也說:“我們埃及人沒有方言,我們說方言別人都能聽懂。所以……我們沒有秘密。”——換句話說,埃及人的阿拉伯語是一個跨鄙視鏈的存在。
曾經的埃及電影就好比過去的香港影視劇,在地區內有極廣的傳播度
埃及在過去那個黃金時代,是阿拉伯國家名副其實的“政治大國”,至今阿拉伯聯盟總部都在埃及首都開羅,在埃及的帶領下,才有了阿拉伯世界曾經團結的時代。然而,近年來,實話實說埃及混的有點慘,而且是王小二過年 —— 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覺。
俗話說得好“虎落平陽被犬欺,落毛鳳凰不如雞。”從阿拉伯世界的鄙視鏈頂端中跌落的感覺,你問埃及人就對了。
首先在海灣圈中,由於經濟落後,埃及人基本被踢到了鄙視鏈的中下游。一般哪家公司需要便宜的,廉價的,聽話的,又會說阿拉伯語的勞動力,那找埃及人就對了。
而在沙姆圈中,埃及則更像是互相不鳥的參與者。早在中東戰爭時期,其他沙姆國家就曾跟埃及搞翻臉。現在埃及的境況,沙姆其他國家更加看不上眼。而本身埃及也看不上敘利亞,約旦等國。埃及部分教授甚至多次提出:“自己是埃及人,法老的後代,而不是阿拉伯人。”的論調。
Egyptians are not Arabs, We just happen to speak Arabic that is all.???
PART 3
馬格里布圈
位於非洲西北部的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三國往往被稱為“馬格里布”(Maghreb),意思是太陽落山的地方。這三個國家甚至聯合利比亞和茅利塔尼亞成立過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Union du Maghreb Arabe - UMA),並和地中海對岸的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馬耳他形成西地中海“5+5”合作機制。事實上,相比其阿拉伯人,他們也確實更認同“地中海人”(Mediterranean)這個身份。
馬格里布地區
在這三個國家中,無論官方如何標榜,其無論從文化上,還是傳統上都與海灣地區、沙姆地區有明顯區別,相反與法國、義大利等國更接近。如在這些國家分散著古羅馬時期的眾多遺蹟,甚至比義大利本土還多。天主教著名的聖人奧斯定(奧古斯丁)其實是阿爾及利亞人。
在這些國家中,阿語的地位是低於法語的(摩洛哥西北部地區,如網紅小鎮舍夫沙萬,也會用西班牙語)。幾乎每個人,即使用阿語說話也喜歡夾些法語詞,稍有地位的人就喜歡跟你強調自己“曾在法國讀書”,甚至連自家哪個親戚在歐洲,也會拉出來強調下,故意忽略自己是阿拉伯人的事實。
在海外,相比阿拉伯人的組織,他們內心更願意和法國人為伍。(為了錢當然是另一回事,但與阿拉伯國家相比,在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馬格里布人明顯更多)。如果一定要說這個圈裡的鄙視鏈的話,那就是集體“哈歐貶阿”吧。
突尼西亞
我們的母語是法語
說起“哈歐貶阿”這件事,乾的最好的莫過於突尼西亞。地理位置擺在那裡,人家到義大利的距離,比到海灣國家近多了。歐洲來往突尼西亞的航班也顯然多於阿拉伯國家。
突尼西亞全程都是法語,從南到北,我用阿語試過幾個人,然而基本都是說著說著就說不下去了,主動改成法語。即使藥房裡買的藥,也有好多都來自法國,有的甚至連阿語標識都沒有。—— 預設這裡人都會法語。
突尼西亞艾傑姆古羅馬半圓形劇場的門票,很明顯是根據法語翻的阿語,而且阿語的資訊少於法語。
摩洛哥
我不是阿拉伯人
摩洛哥雖然不像突尼西亞“哈歐”那麼嚴重,但是摩洛哥人最愛掛嘴邊的話便是“我不是阿拉伯人!”你可以說他們是柏柏爾人,反正隨你理解,就連他們的某個官員,也大言不慚地在電視節目裡說“我們是地中海人!”
號稱地中海風格的藍色小鎮舍夫沙萬(Chefchaouan)
阿爾及利亞
我是法國人
雖然阿爾及利亞近年來官方有一系列“去法國化”的舉措,但問題是不少阿爾及利亞人並不買賬。即使網上撩妹,都不忘開口用法語,甚至還自作聰明地說自己是法國人。
有一年我在國內在一個阿爾及利亞團隊擔任翻譯,半途接到一箇中國人的電話,說身邊有一個“法國人”說認識我,其實就是個阿爾及利亞人。這個團隊的另一個成員,至今還不知有意無意喜歡在社交媒體曬自己的定位 —— 法國。甚至我還曾在巴黎的賓館裡親眼見到阿爾及利亞人不怕穿幫地直接對別人說自己是法國人。
以上就是我所認識的阿拉伯國家的三大地區圈的不同的“鄙視法則”。當然,我相信在我尚未去過的阿拉伯國家中,還有更多的鄙視法則。Anyway,當走了那麼多阿拉伯國家之後,我發現的便是一點: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早已不能再用鐵板一塊來看待這23個阿拉伯國家了,正如當年的我們已不是我們,當年的他們也早已不是他們 —— 逐漸地,他們不再是一根從東向西的chain(鏈條),而是一個個自我認同的quan(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