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美國的大學教育是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動機和領頭羊的話,那麼、俄羅斯的大學教育則處於“頭等艙”和“上等座”的位置,躋身於全世界的高校貴族行列。俄羅斯的教育是槓桿的,全球排名靠前,不容置疑;這是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公認的。俄羅斯聯邦的大學也是全球馳名的,儘管有些大學的排名機構把俄羅斯的大學排名排得並不高,但這並不影響俄羅斯的大學教育質量和雄厚基礎,人家的實力和身份在那兒擺著呢。
對於俄國人來說,只可惜目前其國家的經濟實力不夠強大,加之又面對著美歐如狼似虎的各種制裁手段,導致大學的各種軟硬設施有點兒跟不上。但人家也是貴族一分子。俄羅斯聯邦著名的大學都是國立大學或者聯邦大學,尤其是以莫斯科國立大學和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盛名最重,實力背景最深厚,風頭兒也最為強勁。另外,俄羅斯國內的十大聯邦大學在全球範圍內也是實力不俗。
俄羅斯聯邦的大學校名給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感覺,就是其名字都很長,長得讓人感覺霸氣威武,君臨天下;這樣的校名可謂是卓爾不群,與眾不同。放眼全球,那也是“獨一份兒”的。略舉幾例:卡巴爾達-卡爾巴爾國立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彼得大帝皇家理工大學、聖彼得堡國立亞歷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學、馬格尼託戈爾斯克國立技術大學、漢特·曼西斯克自治區吉爾古特國立大學、伊曼·努爾康德波羅的海聯邦大學、莫斯科國立無線電技術電子和自動化學院(技術大學)、聖彼得堡國立馬卡洛夫元帥河海艦隊大學。校名長了吧,怎麼說也得有15個字了,中國高校校名鄙視鏈“校名超過6個字的大學,就不怎麼地”說法,在俄國人眼裡根本站不住腳(當然校名問題,實事求是而言,不排除是語言的“轉換”問題因素)。
如果以上大學的校名透過名人、地名、大學性質或者相結合的“排列組合法”進行“合成”的還好理解的話,那麼、像國立研究型大學-伊爾庫茨克國立理工大學、國立研究型大學莫斯科動力學院等這樣的大學校名著實有些“費解”了,甚至在中國人看來,這樣的校名有些太為“絮絮叨叨”了,還前置一下、似乎不這樣就“定位”不清楚。但人家俄羅斯就是這麼的有個性,還任性,似乎還有些高凡在上。
就拿堂堂的莫斯科國立大學的校名來說吧,全稱是莫斯科國立米哈伊爾·瓦西裡耶維奇·羅蒙諾索夫大學,夠味兒吧,夠酸爽吧,夠霸氣的吧。也許這就是鐵血俄羅斯的性格在教育方面的展示吧。這種校名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很大的刺激,當年我和我弟弟討論如果出國留學的話,會優先選擇哪個國家,我的選擇是俄羅斯聯邦,我弟的選擇是德意志聯邦。俄羅斯聯邦始終是我的優選項,而不是美國,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
當然,我還有一種想法,那就是想了解清楚憑什麼這麼一個僅僅擁有一億多億人口的國家會成為全世界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為什麼沙俄帝國就能夠蠶食大清帝國數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為什麼中原王朝始終不能夠“擺平”的北方遊牧民族的邊患問題,到了俄國人手裡,輕而易舉地給“拿下”了?我也想探索其其真正的原因所在,我們經常聽到的是俄羅斯人“鐵血”的性格。那、是什麼造成了其“鐵血”的性格,擁有了“戰鬥民族”的江湖諢號呢?因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然只有深入源頭,才能求得正解。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貌似傻大黑粗的這個大塊兒頭兒的內心的“爭奪”,要“超越”他們的一種心裡展示;俄羅斯聯邦優越的大學教育也是他們內心的驕傲所在。俄羅斯人(包括歷史上的蘇聯人)並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輩,而是有勇有謀,智慧超眾。俄羅斯的平均教育水平甚至比美國都高,人們的素養也很高,並非表面上的只有伏特加和光膀子行為。
俄羅斯的大學校名就好像俄羅斯的人、語言、行為在歐洲人心理理解的那樣,費解、貌似有點看得懂,結局卻是難以理解得透。是鄰居嗎?又有些遠乎;是“自己人”嗎?又差之較遠。俄羅斯人的個性可謂是打了歐洲人的臉了、硌了歐洲人的牙、閃了歐洲人的腰了,讓歐洲被迫夾在俄美之間,變成了一個“雙頭鸚鵡”了。歐洲人對待俄羅斯的態度可用四個字來形容:既怕又敬。
俄羅斯的大學也是一樣讓他們深感佩服。俄羅斯的大學在理工科方面的技術人才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據說,在美國高等教育理工科界有這麼一種說法:“美國的大學教室,俄羅斯的教授,中國的學生”。一個事實是美國挖人才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挖俄羅斯的人才。俄國人在數學、物理學和化學方面甚至是獨步全球的,就像他們長長的大學校名一樣帶著幾分“嚼頭兒”的,好好品味,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