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忙著進城,同時也有很多人忙著回村,尤其是對於已經有了一定積蓄的農民而言,則需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城市買樓,還是回村建房。
最近兩年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那就是回村建房的人越來越多。而且據官方資料統計,截止到2021年底,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就已經高達約1120萬人。考慮到部分人員只是就近就業,並未做創業登記,因此實際的返鄉人員數量只會更多。
隨著國家優惠政策,向農村的不斷傾斜,“唯有城市好”的觀念,已經在很多人的心中,有了非常明顯的改變。在人口增長放緩、機器人AI技術快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下,未來對於居所的選擇,將影響的不只是一代農民的命運。
回村建房就能造福幾代人,這樣的說法靠譜嗎?
現在農民進城能夠掙到錢,主要依託於農民工能分散就業,而非過度集中。可是,2021年新生人口已經創下歷史新低,各地區的“搶人大戰”已經開始,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將有更多的年輕人,向一線城市進一步集中。而過度集中的人口則會帶來兩個問題,一個是競爭的激烈程度將進一步加大,很多人將會被淘汰,另一個是一線城市的房價,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支付得起。
與此同時,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有了飛速發展,但也催生出勞動力被替代的問題。在去年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就公佈了一組讓很多人擔憂的資料,即到2025年,機器人或將取代8千萬勞動力。雖然這一數值只佔到了2.9億農民工的約27%,但之後被機器人代替的農民工,只會越來越多,屆時城市就業將會面臨挑戰。
總的來說,正是由於出生人口的減少,致使未來大量年輕人,在向一線城市過度集中的過程中,將會面臨更多挑戰以及更高的樓房價格。同時,工業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會讓很多人的城市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從而選擇回鄉發展。因此,以上的這些因素,都使得回村建房成為了一種必要的應對手段,也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造福家裡幾代人。
政策和社會投資湧向農村的“雙料時代”,已經正式來臨,知情人早已做好返鄉準備。
國家從去年開始,就決定大力扶持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並提供了土地流轉補貼、稅收減免、用水用電優惠等優惠政策,以及貸款補貼、購機補貼、種糧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從這些措施中可以看出,國家對於返鄉從事農業創業的人員,在政策上給予了很大支援。讓他們能夠以較低的成本,來慢慢經營自己的事業,這對於初創業者而言很有利,可謂是政策“猛料”。
除此以外,很多社會投資企業已經逐漸加大了對農村的投資,近期,“新希望”也決定在未來5年,將對農村農業再投500億,再招收對應員工5萬個,並再義務培訓5萬個綠領新農人。從這些計劃可以看出,未來的社會投資企業,在對農業農村的投資中,將不僅限於產業投資,同時還會注重人才投資,可謂是社會投資“猛料”。未來專業的農業從業者或綠領新農人的收入,將不低於城市白領。
對於是否回村建房,農民應該注意什麼?
如果自己村莊所處的位置,不是太偏遠,當地的交通情況還不錯的話,還是建議農民在家蓋一處新房。因為未來農村的宅基地和建房管理,很可能會變得更嚴,那時候的農村房屋就不僅僅是一處住宅,而是獲得農村發展紅利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