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月朧明曙光微現,計劃好一個人騎行的我早早就起來,一碗涼皮餵飽肚子,然後騎上車踏上了征程,今天的路線是經潞城到平順然後由西嶺返回,全程一百公里左右。
初春的天氣就是這樣,雖然中午很熱但早晨這一陳還是有些寒意的,穿過潞城很快就進入了平順的地界.一路繼續前行,車輪的嗡嗡聲時急時緩的伴隨著我,在路的北側星點分佈著簇簇山村,雞鳴狗吠此起彼伏,裊裊炊煙隨輕風起舞,遠處的山峰隱藏在淡煙輕霧之中若隱若現,間或還有片片麥田綠意盎然現勃勃生機。路的南側山峰上蒼松滴翠鵲鳥歡唱,其它植物也褪去的冬裝,換上了一件件嫩綠和鵝黃色的春裝,山坡上的桃李杏花也含苞待放,路兩旁的垂柳也隨風舞動著自己柔軟的柳絲。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騎行到了平順縣,由於是經常來,也沒什麼可看的就在他的水系公園看了看。
在中午時分,來了一碗大肉拉麵味道還真不錯,稍事休息然後蹬車經西嶺返回,騎行在綿延的山谷中聽松濤陳陣,然而我卻感受不到一絲的風,一路上坡真讓我有些冒汗了,仰看碧空如洗幾朵白雲懶散的點綴著,偶過一村莊見幾只雞在那裡凝神啄食,也許是它的地盤吧快到跟前了才不情願的把路讓開,就這還很不滿意的衝我咯咯叫了幾聲,一隻狗狗也懶懶的趴在石頭上打盹理都沒理我一下,很快就就來到了西嶺上,順便拍了兩張。
順路飛馳而下,那種感覺真是太爽了,很快也就到了北社,這裡有一處很有名古建九天聖母廟。
據廟內元元統二年(1334)重修碑記載,該廟創建於隋代,北宋初重建聖母殿,建中靖國元年(1101)重修。明崇禎五年(1632)進行了建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維修。清代乃至民國年間亦多次修繕。
廟座北向南,為一進院。南北較短,東西較寬。前有山門戲樓,中為獻亭,北為聖母殿。兩則配以耳殿。
東西院現存李靖王殿、三宮殿、閻君殿、十帥殿、關公殿、子孫殿及梳妝樓等建築。殿宇錯落有致,殿頂形制各異。廟南、北、西三面懸壁劈立,溝壑縱橫,東面與場院相連。山門戲樓之前為一條形平臺,臺下為青石拱券的三孔石窯,南向排列,67級青石踏跺呈45°斜面壘砌而上,可直達山門。山門門洞為青磚拱券而成,門上出抱廈形懸簷,筒板瓦裝修。既是裝飾構件,又有遮雨避日之功效。山門門道從戲樓底層明間開通,底層兩次間為封閉式隔間。戲樓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簷歇山頂。圓柱方額,斗拱華麗,始建於北宋建中靖國年間。拜亭位居聖母殿與舞樓之間。高臺築亭,四周青石壘砌,東西南三面出臺明,設踏跺。亭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廡殿頂建築。亭內徹上露明造,樑架裝修等全部構件均為裸露。石柱圓梁,為原始材料砍制後而使用,尚保留元代建築風格。亭頂灰脊灰獸,筒板布瓦裝修。
這種廡殿頂的建築,在上黨地區稱得上是絕無僅有的。聖母殿居拜亭之後,高臺築殿,廣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簷九脊頂。柱礎覆盆式,蓮瓣雕刻較大,簷柱側角升起較為明顯,樑架斗拱用材碩大,批竹式真昂承託樑架負荷,五抹頭麻葉形隔扇,破直稜窗裝修,顯得十分古樸雄渾。殿頂滿覆琉璃脊獸,筒板布瓦、琉璃剪邊,舉折平緩。出簷深遠,四翼而飛。雖經元、明、清歷代重修,仍不失宋代建築風格。東院梳妝樓,坐東向西,廣、深各三間,二層四簷支出平座,木製欄杆圍欄,四面隔扇門窗裝修,明間闢門,次間破直稜窗,雕樑畫棟,玲瓏剔透。重簷歇山式屋頂,華麗挺拔,引人注目,是明代樓閣式建築。其餘殿宇多為三間面寬,懸山式形制,屬元明清時期的遺物。
這是一處集宋元明清四朝建築為一體的古建築群,在國內也很罕見,也是一個值得一看的地方。
時至下午還真有些起風了,瞅了瞅還是順風,真是天助我也於是感緊上車乘著東風向家的方向飛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