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聞Knews記者 王抒靈 劉寬漾
2022-02-06 08:00
“執戟懸鞭,大戰麒麟!”一聲吶喊回響在冬季多霧的羅城。將軍與麒麟鬥武,觀看麒麟燈表演的遊客將演出的戲臺圍得水洩不通。
這裡是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的羅城古鎮。麒麟燈一舞百餘年,如今已經是四川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城,因其獨特的外形而聞名。主街兩頭窄,中間寬,東西長,南北短。於是,在當地百姓的口口相傳中,羅城成為了“山頂一隻船”。
麒麟燈表演者張林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早在古代,羅城是一個‘旱碼頭’。耍麒麟燈寓意求水,化瑞獸保五穀豐登。鎮子修成船型,也是為了引水來。”
“歡迎大家來船型街品蓋碗茶!”靠近戲臺的茶館裡,主人周永富正在給茶客斟茶。這看似茶館的鋪子,其實是周永富生活了六十多年的老宅。房子從明朝崇禎年間開始建造,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整個房子是穿鬥結構,起到防震的作用。周永富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汶川地震這麼厲害,(房子)一片瓦都沒有掉”。全屋一層作商鋪用,二層是住家。兩層之間以走馬轉角樓作為過渡,互不影響。
這種作坊、店鋪與住宅相結合的建築形式被稱為店坊式民居,其發端於四川獨有的場鎮文化。場鎮,既是人們進行物資和資訊交換的場所,也承載著百姓們安家立業的夢想。“沿河山坡俱居民鋪戶,接連六七里為斷”,“天府之國”因場鎮而興盛。在羅城,坊店結合,連片成“船”,達到了風格的極致,構成了國內絕無僅有的民居奇觀。即便歷經了百年風雨,羅城古鎮的完整性仍然得以儲存。
船型街道旁的小巷,當年是戲臺的疏散通道,因為有防火的用途,“水巷”的叫法被沿用至今。
罕見的羅城“船型街”引起了西南交通大學建築系教師吳聃的注意。她參與的一項四川省社科課題研究的是建築環境和居民的互相影響。為此,吳聃常常需要走訪古鎮民居,從老房子中獲得靈感。“簷廊就像一艘船的船舷,在我們四川它俗稱就是‘涼廳子’,最寬的地方有6米多,東西長達200多米。”吳聃認為,船型街之巧妙,在於建築色彩的完美搭配,“簷廊會構成一個半明半暗的彎狀通道。如果我們說簷廊它是一個灰色空間。兩邊的這些店鋪是黑色空間,這些街道是白色空間,這樣黑、白、灰三色,它其實就會給人一種美妙的視覺感。”
店鋪與店鋪相連,由此形成的“涼廳子”,構成了羅城百姓社交的公共空間。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與建築形態之間達成了一種和諧之美。因此,羅城的沿街店鋪無論經營的是什麼,門前必備四方桌和竹椅。無論晴天還是下雨天,當地百姓們都可以在簷廊下喝茶、打牌,盡享休閒寧靜的川味生活。吳聃認為,這種閒適正是藉由建築本身的特色生髮而來:“大家聚集在這樣的一個公共空間裡面,人和人之間的這種關係就會變得非常親近,大家對事物的看法也會更加地通達和開明。”
適宜的自然條件,滋養出了歲月靜好、悠然自得的巴蜀民風。遍地開花的茶館之中,總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煙火氣息。
觀音閣茶館的老闆李強給客人斟的是香氣清幽的蓋碗茶,耳機裡傳出的卻總是重金屬搖滾。“耳機戴得久了,不戴的話茶客還會問我為什麼今天不聽歌了。”銅壺煮三江,李強的茶館已經經營了20多年。“這個建築雖然看起來很老,但最主要它適宜於住人。這個亮瓦能夠起到帶光進來的作用,第二個就是能散熱。”提起老屋的每一處細節,李強都如數家珍。
時間恍若靜止在這些蓋頂青瓦和穿鬥木製之上。屋頂的小青瓦防潮除溼,為人們擋風遮雨;地上的“千腳泥”,是人們日積月累踩出的印記,記錄著茶館的百年歲月;從天窗透進來的陽光,灑在老虎灶上,照得煙霧升騰、水汽氤氳,彷彿賦予了茶館靈魂。哪怕成都平原長年多雨潮溼,這裡卻始終有一種安心的溫暖,讓人們願意駐足。對主人來說,茶館不僅是一個“談笑有鴻儒”的江湖,更是充滿了煙火氣的居家之所。“老人們為什麼願意每天都來,就是因為這裡給他們一種回家的感覺。”
在時光淘洗中留存下來的一個個老茶館,就像一張張老照片,是民居記憶的載體,更是人們性情的寄託。十三年間,攝影師鍾躍民用鏡頭記錄了茶館裡的人間百態。臨近年末,他打算在這裡舉辦一個小型的個人影展。影展讓每天都來的茶客想起了已經過世的昔日茶友,也讓很多外地來的遊客看到了茶館的變化。
人來人往,世事變遷。攝影師鏡頭裡的主角一直在換,唯有老屋靜默於此,見證著悲歡離合,沉澱著歲月滄桑。鍾躍民回憶道,“曾經有一位老人,每天必須從家裡划著他的船到這個碼頭來,然後把他的船靠在這個碼頭,和他的一幫朋友在這裡聊天。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正如豪爽、明快的四川方言一般,四川民居開放多元、風韻獨到,也成就了巴蜀百姓坦誠率真、不拘格套的性格。茶館泡人間,老屋載江湖。這龍門陣還要在老房子的見證下,日復一日地擺下去。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抒靈 劉寬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