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有一多半是中國血統,我的母親是泰國人,父親是中國人,我的先生也是中國人。泰國有很多像我們一樣“泰中”結合的家庭,即便是純粹的泰國家庭,身邊也會有很多華人或中國人。因此,泰國各地的中國文化濃郁,泰中之間的文化交流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我們一家人都很喜歡中國文化,因此我有一個很“中國”的名字——蔡禮謙。我們全家經常去曼谷的中國文化中心參加活動。我喜歡體驗性的活動,如雕塑展、書法展、各種非遺展等,現場可以跟中國的老師學習書法,學習製作各種手工技藝的非遺如剪紙等專案,把自己寫的書法、自己做的剪紙帶回家,很有成就感呢!
現在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已經積累了很多中國文化的“鐵桿粉絲”。每到假日,就有很多人給中心打電話詢問活動組織的情況。表演類的節目尤其火爆,中心劇場有318個座位,經常要加座——我們泰國人都很喜歡熱鬧嘛!這樣的演出往往是一票難求。
現在,我們接觸中國文化的渠道很多。中國的電視劇和文藝節目在泰國很受年輕人歡迎,中心還曾經邀請人氣很高的藝人來泰國演出,那個場面就更熱烈了。近兩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線下活動少了,很多朋友還時不時打電話到中心詢問,希望有活動可以參加。去年春節期間,中泰春節晚會在線上和我們本地的電視臺播出了,效果也很好。
2018年中國春節期間,我在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看到的一幕至今難忘。有一家四口,聽說中國春節期間中心將舉辦“歡樂春節”活動,有非常精彩的表演,於是不辭辛苦驅車5個多小時趕來看演出。到曼谷時,恰碰到晚高峰堵車,可能要遲到半小時。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的演出票非常緊張,常常是一票難求,他們就擔心遲到後沒有座位而錯過演出,堵車期間就一直聯絡工作人員,連續打了4次電話說明情況,希望一定給他們留票。工作人員也為之感動,說讓他們放心,為其保留座位。演出結束後,他們一家人就在一直流連在中心,開心地拍照片,還鄭重地和中心工作人員道謝。
我聽到他們說:“謝謝你們從中國帶來這麼精彩的演出,一直為我們保留座位,回去後我們要告訴更多朋友,讓他們都來看看,現場演出還是有很多驚喜啊!這一趟多麼辛苦,也是值得的……”
不少泰國老人是中心的常客,他們步履蹣跚、手挽手結伴而來。特別是春節,他們會不約而同地穿上喜慶的紅色服裝。這些老人還經常帶著孫子、孫女一起到中心,在老人的影響下,他們也開始接觸中國文化。我經常看到有這樣老人為家人、朋友講解中國文化,儼然就是中國文化的“代言人”了。
近年來,隨著泰國和中國各方面交流的深入,漢語在泰國各個學校的普及率已將近100%。2022年恰好是泰國中國文化中心成立10週年。我和家人看著它成長,見證了很多泰國人和我們一樣成為中國文化的“鐵粉”。中心的活動越來越豐富了,形式多樣,而且越來越細分,包括中國很多地方的文化藝術,我們都能看到、聽到了。近兩年,舞臺佈置、展陳方式越來越有科技感了,特別新媒體、科技元素的融入讓我們感到耳目一新。我想,這也代表著中國的進步。
(圖片來源於受訪者)
記者:李榮坤
責編: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