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歷經整整14年,中國人民終於迎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遭受了重重苦難的中國人民渴望從此不再有戰爭,渴望從此擁有和平的生活和寧靜的環境。
圖丨毛主席、周恩來赴重慶談判前與赫爾利、張治中合影
基於人民對和平的渴望,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戰勝利後提出了“和平、民主、團結”的政治口號,國民黨蔣介石迫於國內外的壓力和內戰準備尚不充分,不得不暫時做出和平的姿態。
8月14日、20日、23日,蔣介石連發三封電報,邀請中共中央主席毛主席到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共同商討“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
雖然明知蔣介石玩的是表面把戲,但為了表明共產黨希望和平的真誠態度,不給蔣介石國民黨製造任何藉口,為人民建設一個和平的環境。
8月28日,毛主席、周恩來、王若飛在張治中、赫爾利陪同下乘專機到達重慶。
毛主席不顧個人安危到重慶,以行動表明中國共產黨是真誠和平的,是真正代表全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的,因而受到重慶各界的熱烈歡迎。
從8月28日到10月9日,談判歷時43天,期間,毛主席在重慶的日程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的,除了和國民黨面對面談判,還不停接見、會見重慶各界人士和代表。
按照往年的慣例,在接見之前,工作人員會先將此次要接見代表的名單交給毛主席過目。
這次也一樣,毛主席在接過代表名單後,卻突然發現一個熟悉的名字,這是一位很多年未見的老朋友。
圖丨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
毛主席臉上綻開了笑容,他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夠在此次婦女聯誼會代表名單上看到她的名字,這是多麼讓人激動的事情啊。
驚喜之餘,毛主席馬上吩咐工作人員,接見結束後請這位朋友留下,他要和她單獨聊聊。
一旁的工作人員接到主席手中的代表名單,看了一眼主席手指的名字:王會悟。
看到這裡,可能大家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位名叫王會悟的婦女究竟是誰,為什麼毛主席看到她的名字會如此激動?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王會悟出生於1898年,父親是晚清秀才,靠教私塾餬口。母親是一位淑賢能幹的女人,既要操持繁重的家務,又要兼做些手工活補貼家用。
但是,就在她13歲時,父親因病逝世,家裡的經濟狀況一下子變得十分拮据,這讓她不得不輟學,接替父親在家鄉教起書來。
後來“五四”運動過後不久,她被介紹到徐宗漢(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會長)那裡做文秘工作。
王會悟每天的工作就是幫徐宗漢整理檔案,協助做一些接待,抄寫工作,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徐宗漢也會問問她的觀點,如果王會悟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夠全面,徐宗漢會耐心的解釋。
如果王會悟對待一件事情有獨特的視角並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徐宗漢會十分讚賞地誇獎她,鼓勵她繼續努力。
圖丨1903年王會悟和父親合影
徐宗漢如老師般教育提點她,如母親般關愛呵護她,如朋友般寬容理解她,王會悟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同學朋友的憂愁苦悶全都一掃而去,她積極地迎接著新生活的挑戰。
就這樣在徐宗漢亦師亦友的教誨與幫助下,王會悟的知識面和視野都有拓展。
她無意間在徐宗漢的書桌上看到一本叫做《解放與改造》的雜誌,裡邊的內容引起了她的興趣。
這篇文章看得王會悟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作者李鶴鳴好像是說出了她心中想要說但卻沒找到合適語言表達出的情感,字字珠璣般敲擊著她的心靈。
她回憶起李鶴鳴這個名字,前段時間還聽徐宗漢提起過,好像是一個正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寫過關於社會主義思想的一些文章,在社會上引起了挺大的反響。
在與陳獨秀的一些接觸中,也聽他提起過這個人,他還寫過一篇《陳獨秀與新思想》的文章。
聽說他的真名叫李達,鶴鳴、鶴都是他的筆名。
不知道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合上雜誌後,王會悟低頭沉思了一會兒,想著被這個人說出的心聲,也想著這個說出她心聲的人。
回想過去的幾個月中,她不但在理論知識上有所積累,在實際參加的示威、遊行活動中也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不知憑自己現在的理論水平和經驗積累能不能和這個李達進行交流、探討?
雖然自己的理論水平有所提升,實踐經驗在慢慢積累中也日漸豐富,但離那些有一定社會影響的同志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接下來還要更加努力才行。
圖丨王會悟
王會悟將回憶的思緒拉回現實,從那之後開始更加關注《解放與改造》雜誌,也開始關注起李達這個人來。
她聽到一個讓她很興奮的訊息,那就是《新青年》雜誌編印部移到上海了。
《新青年》是她在湖郡女校讀書時就非常喜歡的雜誌,她常常被裡面刊登的關於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和中國工人運動的文章所感染,現在雜誌社編印部直接來到了上海,來到了眼前,怎麼能不興奮呢?
由於工作需要,她時常去雜誌社,工作之餘她也喜歡去雜誌社聽陳獨秀等人對社會主義問題、婦女解放.民主自由等的探討。
說是雜誌社,其實這是陳獨秀的家。樓上廂房是陳獨秀夫婦的臥室,樓下客廳便是《新青年》的編印部。
每次來聽到雜誌編輯們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激烈討論,她都感覺受益匪淺。隨著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加深,思想上不斷進步,王會悟加人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王會悟為自己成為社會主義青年團的一員而激動,興奮,鬥志更加昂揚。與此同時,作為團員的她出入《新青年》雜誌編輯部的次數更頻繁了。
也正是在此期間,她認識了自己後來的丈夫李達。兩人於1921月4月,在上海法租界環龍路漁陽裡2號陳獨秀家舉行婚禮。
婚後的幾年裡,李達先後在湖南自修大學、湖南法政專科學校、湖南第一師範學校任教,講授唯物史觀。
圖丨教書時與學生合影(後排右二為王會悟)
他集中精力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邊教學邊研究,王會悟則幫他整理、抄寫書稿,默默地做好他的助手。
這一時期,李達和王會悟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變化。1924年2月,王會悟生下了一個活潑可愛的男孩,李達十分高興,他給孩子取名心天,別名赤球。
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兩人一直相扶相持,無論遇到多少困苦與磨難,都始終不離不棄,彼此支撐著跨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1937年7月7日,一個讓中國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
日本帝國主義以製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堅持持久抗戰。
全面抗戰爆發之時,王會悟帶著三個孩子留居在北平,一方面要應對各種困難和危險,一方面又要記掛李達的處境,每天充滿焦慮和不安。
看到日軍在北平城內到處抓捕愛國人士,王會悟敏銳地感覺到日本人遲早有一天會到他們家來,於是她把李達這麼多年的書稿、抗日書籍全部收集起來,裝在一個箱子裡,又在自家院子裡挖了一個坑,把箱子埋入坑內。
她清楚地知道,這些書稿和抗日書籍是李達多年的心血和研究成果,她一定要保護好,不能落到敵人的手中。
果然,幾天後,一批日本憲兵和巡警在特務的帶領下,氣勢洶洶地闖入他們的家。
幾個孩子哪裡見過這般凶神惡煞,不約而同都躲到媽媽身後,而面對此景,王會悟面不改色,只是沉著問道:“你們幹什麼?這裡是民宅,你們怎可隨意闖入?”
圖丨李達
日本憲兵頭子冷笑一聲,讓王會悟說出李達現在哪兒?王會悟毫不畏懼,不管憲兵頭子怎麼逼迫她,她都堅決不說。
“你不把李達交出來是吧?把她帶走!”憲兵們押著王會悟往外走,三姐弟上前拉著她的手,王會悟微笑著對孩子們說:“你們都已經長大了,要像大人一樣堅強!媽媽不會有事的。”
孩子們懂事地點點頭,日本憲兵經過幾天徹底調查之後發現李達確實不在北平,王會悟才被友人保釋出來。
經過這次劫難,王會悟認為待在北平並不安全,她決定帶著三個兒女去湖南零陵找李達。
於是,她帶著孩子們躲過敵人的監視逃離北平。沒有想到,這次離開拉開了幾年顛沛流離艱苦生活的序幕。
王會悟母子四人經天津南下,在天津巧遇梁思成一家。當時梁思成收到日方主辦的“東亞共榮協會”的請柬,邀他出席會議,他堅決不與日本侵略者同流合汙,所以立即帶領全家逃離北平,準備去昆明。
王會悟一家即與梁思成一家結伴坐船到青島,之後兩家人互道珍重,分道而行,梁思成一家趕往昆明,王會悟母子四人則去往零陵。
王會悟拖兒帶女,一路走走停停,經徐州、鄭州、漢口到長沙,最後到達湖南零陵,令王會悟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和兒女們千辛萬苦到達零陵,卻沒有遇到李達。
原來由於戰亂音信不通,王會悟根本不知道李達早就離開了零陵,好在不管怎樣,她們總算回到李達故鄉,王會悟和孩子們也有了個落腳之處。
圖| 20世紀30年代李達、會悟三個兒女在北京宗帽衚衕三條的家中合影
考慮到兵荒馬亂,又不知李達身在何處,王會悟母子只能留下來等李達的訊息。
心裡掛念李達的安危,又不能讓孩子們看出她的擔心,王會悟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煎熬。
妻兒在苦苦尋找李達,遠離妻兒的李達又何嘗不是在想方設法找尋回家的機會。
沒過多久,李達接到廣西大學的聘書,當他從上海輾轉到達桂林,卻被告知已被解聘,無奈之下他再次折返回到家鄉零陵。
令李達深感驚喜和意外的是,他的這一個無奈之舉,卻讓他幸運地與王會悟母子重逢相聚。
見到闊別的親人,他們緊緊相擁,王會悟與李達互說分開以後的經歷,當李達聽聞王會悟代他受罪、母子四人辛苦逃難的經過後,不禁唏噓不已,滿含愧疚地說:“會悟,你和孩子們為我受苦了!”
王會悟搖了搖頭,安慰李達道:“沒有,鶴鳴,你不必介懷。國難當頭,我們都是愛國的人,不能屈服在侵略者的淫威之下,相信總有一天日本帝國主義會被我們趕回老家!”
1939年1月,李達應馮玉祥邀請到達重慶,替馮玉祥主持研究室,王會悟則與孩子們留在貴陽。
但後來因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李達離開重慶,攜家人準備返回故鄉湖南。
但是身處戰亂年代,世事難料,當李達一家從廣西輾轉貴州前往湖南的途中,陰差陽錯,王會悟與孩子被困在了貴陽,只有李達孤身一人得以離開。
圖丨毛主席
留在貴陽的王會悟和一雙兒女舉目無親,生活艱難可想而知。
但就是這個時候,她突然收到了從重慶署名潤之寄來的錢,王會悟感動極了,她感謝毛主席的雪中送炭。
但更讓她沒有想到的是,三年後,她竟然有機會可以見到毛主席,這時她怎麼都沒有想到的。
故事就是我們在文章開頭講到的那樣,得知自己可以見到毛主席時,她的內心是激動且期盼的。
王會悟的激動是因為自己可以在會場見到毛主席了,但此時的她並不知道自己會被單獨留下。
所以,當集體接見結束後,她戀戀不捨地往外走,就在這個時候,她被一位工作人員喊住,並告訴她毛主席要單獨接見她。
王會悟第一反應是驚訝,但很快就變得激動起來,現在毛主席多忙啊,有那麼多事情等著他處理,王會悟心裡一邊唸叨著一邊跟著工作人員來到了毛主席的住所。
一身“潤之”、“會悟”,好像一切又回到了十幾年前。
毛主席趕快安頓王會悟坐下,並親切地詢問了她現在的生活和工作情況,以及丈夫李達,還有幾個孩子的學習情況。
圖丨楊開慧
回憶起當年的戰友情,不免也勾起了毛主席的內心深處的痛,他想到了妻子楊開慧,毛主席說自己始終覺得對不起開慧,但為了民族大義,這一切傷痛只能埋在心裡。
兩人越來越激動,太多往事值得他們回憶了,以至於他們兩人聊得忘了時間。
不知不覺已經會談了幾個小時了,臨別時,王會悟緊緊地握著毛主席的手,關照地叮囑主席一定要注意安全,處處小心。主席點頭稱是,請王會悟放心。
這次見到毛主席,王會悟瞬間覺得整個人充滿了力量,她覺得,就算再苦再難,總會挺過去的,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
王會悟這次過後,回到了南京,並託人聯絡,讓女兒心怡入讀金陵大學。
經歷了那麼多年的顛簸生活,現在戰事暫息,女兒亦已長大,王會悟便於1946年春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浙江烏鎮。
自年少離家,一晃二十多年,多少次王會悟夢迴故鄉,多少次思念慈母淚溼枕巾。
現在,帶著一身傷病,遊子回到了故鄉。這裡有她熟悉的鄉音,有兒時的夥伴,更有她的親人。
女兒的歸來讓八十多歲高齡的老母親喜而淚下,這一切讓王會悟備感親切和踏實,一顆漂泊的心在故鄉溫暖的懷抱中慢慢得以安寧。
圖丨王會悟生前最後的住所一北京靈通觀5 號樓805室
晚年的王會悟,生活簡樸而平淡,,每天看看報紙,聽聽新聞,瞭解政治時事。
在外人眼裡,王會悟就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而且永遠改不了濃重鄉音的高齡老人,左鄰右舍不知道這位老人曾和中國歷史上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密切相關。
她也從來沒對人炫耀過她的過去,不經意間,歲月幾乎要將這位老人淡忘。好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黨史事業日益受到重視,與中國共產黨建立史有關的許多問題成為研究的重點。
王會悟,這位當年一大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再一次引起外界的重視,走進人們的視線。
王會悟的家中不時到來一批批的拜訪者,他們中不乏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還有許多來自不同省份的新聞媒體,他們總希望從這位時代老人身上探究和挖掘出更多的當年中共一大會議相關史料。
面對來訪者,只要身體許可,王會悟總是熱情相待,用地道的鄉音向來訪者一遍遍講述一大會議的相關情況,在回憶和敘述中一次次將那段不尋常的歷史再現。
圖丨南湖革命紀念館工作人員與王會悟合影
1993年10月20日,王會悟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11月19日,《文匯報》以“李達同志的夫人王會悟在北京逝世”為標題,刊登了王會悟逝世的訊息。原文為: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王會悟同志因病於1993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6歲。王會悟同志是中共一大創始人李達同志的夫人。她在一大籌建期間,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她因病在家休養。”
伊人已逝,但她的故事仍在繼續。2001年在紀念建黨八十週年前夕,中共嘉興市委宣傳部和嘉興電視臺聯合拍攝專題片《她和共產黨》,揭開塵封的記憶,清晰再現王會悟的人生故事。
同時,由中共嘉興市委宣傳部、嘉興廣播電視局等單位聯合拍攝的六集電視劇《水的女兒》公開發行。
王會悟,這位從江南小鎮走出去的傳奇女子,更加完整地走入人們的視線。
圖丨烏鎮王會悟家觀后街舊址即現在的王會悟紀念館
2006年,在她的故鄉烏鎮,為了紀念她,當地政府將王會悟的故居——烏鎮西柵觀后街,修繕興建為“王會悟紀念館”對外開放。
展館以圖板的形式較為詳盡地展示了王會悟的生平事蹟,帶領人們走近這位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瞭解她和中國共產黨之間那段無法抹去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