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6年,到公元618年,這302年,其實是本不應該出現的一段時間,也正是因為這段時間的出現,導致瑰麗的大唐盛世,晚出現了300年。
西晉初年,一個貌似偉大王朝的開端
雖然司馬家天下得來的方式並不道德,但是,自西漢以來,文化發展的繁榮與開放、社會文化水平的多元與豐富,得到了很好的延續與繼承,所以,西晉初年,中原大地上的文化交流異常繁盛,絲毫不亞於唐朝初年景象,以致於,史學家需要用一個獨屬的詞來形容這段文化蓬勃發展的繁榮時期,那就是“太康文學”、“太康盛世”。
太康,是晉武帝司馬炎使用的第三個年號,對應的歷史時間是,280年四月,到289年十二月,近10年時間。當時的整體社會背景是,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馬炎發兵20萬滅吳,280年三月,晉軍兵臨建業,吳國孫皓,反綁雙手,拉著棺木出城投降,紛亂的三國時代徹底結束,中原大地再次恢復統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康,這個寓意著“太平安定”的年號,應運而生,也正是在太康十年間,國家一片欣欣向榮。
史書上,對於太康時期,國家社會發展面貌的描述是:“牛馬被野,餘糧委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者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故於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社會經濟富足、國家安定,必然會帶來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康文學形成了。
太康文學,以“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最為出名,而其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莫過於“二陸”,陸機、陸雲兄弟,以及“兩潘”中的潘安。
群英薈萃,一個短暫的詩酒論英雄時代
二陸,是指陸機與陸雲兩兄弟。其中,陸機尤其出類拔萃。
陸機是歷史名人陸遜的孫子,只不過,作為東吳名臣之後,陸機在吳國滅亡之際,並沒有顯示出一個忠臣世家所應該表現出的殉國行為,所以,吳國滅亡後的一段時間,陸機並不是很受歡迎,也一直沒有被授予官職,最後被徵召入仕,也是因為自己在家寫的很多文章,不脛而走,漸漸變得聲名在外,在這個背景下,陸機北上奔赴洛陽。
按照唐朝詩人的風格,遠行之時,那是必須有一些人生感悟有感而發的,陸機也不例外,在赴洛陽的時候,他寫下了著名的《赴洛陽道中作二首》,第一首詩中的 “佇立望故鄉,顧影悽自憐”,形象生動地描寫了一個遊子,即將遠離家鄉的不捨之情與淒冷內心。顧影,用得尤其精準,詩人佇立原地,遙望故鄉,可是眼中卻望不到故鄉的絲毫,只能看著自己孤獨的身影,無奈得憐惜自己。
第二首詩,則更加通俗易懂,字字珠璣,詩的後半段“頓轡倚嵩巖,側聽悲風響。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撫枕不能寐,振衣獨長想。”,寥寥幾句,但是,一個思鄉遊子的形象,十分豐富飽滿地映刻在了讀者的腦海。詩詞意境,絲毫不遜於李白杜甫,只可惜,陸機42歲,捲入八王之亂,最終身死其中。
陸機的遭遇,又是多少當時多少文史大家的不幸呢?思想正萌發,才思正泉湧,卻因為社會動亂變革,而變得零落成塵。
潘安便是這樣的典型。一代才子,又是絕世美男子,風流倜儻,位列“金谷二十四友”之首,為我們留下了“擲果盈車”、“滿載而歸”、“白髮悲秋”、“桃花縣令”、“望塵而拜”等等諸多典故。文學創作上,潘岳更是不亞於白居易。
潘安是一個至情至孝之人。雖然是一代傳奇美男子,但是潘安卻是出了名的“重情”。潘安對妻子楊氏感情極深,楊氏早亡之後,潘安便不再娶妻,並且,做了悼亡詩悼念妻子,開創了悼亡詩的先河,此外,潘安所作的《秋興賦》、《閒居賦》、《哀辭》等作品,都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文學巔峰。只可惜,這樣的一代大家,在封建時代的閘刀落下之時,仍然免不了身首異處,最終在八王之亂中,潘安與自己的好友石崇,一同被殺。
臨刑之前,石崇望著被一同推上刑場的潘安,悽然問道:“安仁,你怎麼也來了?”潘安回答道“可謂白首同所歸”。(潘安曾經在石崇的金谷園中,與石崇作詩,其中有一句便是“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另一位,名字可能知名度沒有那麼高的文學家,左思,他的事蹟,卻是你我都曾耳熟能詳的。“洛陽紙貴”這句成語,指的便是,左思所寫的《三都賦》,一時廣為傳唱,大家紛紛購買紙張傳抄,以致於洛陽城的紙張價格都因此上漲。可惜這樣一位才華出眾的著名文學家,同樣沒能逃脫時代車輪的碾壓。公元303年,因八王之亂,左思移居冀州,但是不久就病死了,終年55歲。
這些,尚且只是我們知道的,有著作流傳於世的文學大家,其他那些正準備綻放光芒,但是卻在不經意間被亂兵所殺、被紛亂政局碾壓、被擄掠只能作為努力苟活下去的文學天才又有多少?
安定遠比一切虛妄的美好更重要
兩晉南北朝,300年紛亂歷史,因戰亂對中華大地所造成的破壞遠不止於此,更不止於西晉短短几十年,大唐盛世,也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亂世,晚出現了300年。
今日大雪,望著窗外紛紛飄落的雪花,突然想起了一段充滿溫情的才子佳話。東晉宰相謝安,望著窗外紛飛的雪花,對著家中的後輩問道“大雪紛飛何所似?”一個少年立馬答道:“空中撒鹽差可擬”。謝安對這個答案顯然並不滿意,這時,另外一個清脆的聲音響起:“未若柳絮因風起”。“詠絮之才”,出處便是這裡。
只可惜,這樣一個,堪比李清照的才女,晚景卻很淒涼。在五斗米道起義中,她的丈夫和兒女,都被殺死,望著親人蒙難的慘狀,她奮力號召家中女眷拿起武器抵抗,但最終寡不敵眾被俘虜,雖然敵人被她堅貞不屈的精神感動,非但沒有殺她,還派人把她送回了老家,但是,一個幾乎失去了所有親人的詩人,又哪裡還能萌發出詩意的情感。
她叫謝道韞,東晉時期著名女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