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孫瑜
自1949年成立以來,新中國經歷了1950年、1962年、1974年、1986年、1998年和2010年共6個虎年。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7個虎年。
紫氣東來江山如畫;紅旗招展龍虎揚威。
在每個虎年裡,科技人才們都以“虎嘯風生”之勢,讓中國的科技更加“虎虎生威”。
瑞虎迎新春,又帶來了哪些歷史的回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950年: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
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正式成立。在中國科學院成立初期,內部研究機構、研究所還處於調整期。
經過廣泛調研討論,中國科學院於1950年5月19日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所址在北京東黃城根甲42號。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物理學家吳有訓兼任所長;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後來的“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任副所長。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不僅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也是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前身。
作為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在百廢待興之時,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為我國核科學家聚集的中心,如磁石般吸引著科技工作者們努力創造,讓先進物理理論與技術在中國紮根。
1950年這個虎年,是生機勃勃的一年。
中國的科技事業處於起步階段,正待科學家們奮發努力。
1962年: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在上海研製成功;我國科學家揭示嗎啡鎮痛的作用機制
1962年的6月,科技人員的內心如同夏日一般燦爛,兩個科技方面的好訊息給予了他們巨大的鼓舞。
第一個好訊息是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在上海研製成功。
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主要由上海江南造船廠製成,是我國第一臺萬噸級自由鍛造裝備。
當時,世界上只有五個國家能製造這種機械。
萬噸級自由鍛造水壓機能透過反覆鍛壓,提升鋼材效能。假如缺乏此類大型鍛造裝置,就造不出各類重大裝備,也就談不上工業化。
1962年6月,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在上海研製成功。圖源:中國軍網
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高16.7米,重2000多噸,能以350個大氣壓的壓強,推動6根活塞柱,最終達到每個活塞2000噸、整機1.2萬噸的壓力。
這臺水壓機的製造成功,為我國自力更生地發展現代工業提供了更有利的技術裝置條件。
第二個好訊息是我國科學家揭示了嗎啡鎮痛的作用機制。
1962年6月的《生理學報》刊登著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的研究生鄒岡與其導師張昌紹署名的有關微量注射嗎啡鎮痛作用部位的研究論文。
嗎啡鎮痛機制的研究不僅在神經藥理方面具有重要學術意義,還可以指導科研人員更好地進行藥物和醫學臨床研究。
兩年後,這篇研究論文又在《中國科學》(外文版)第8卷第7期上發表。鄒岡與其導師張昌紹關於嗎啡鎮痛作用機制的研究結論被國際同行多次重複所證實並引用。
這是嗎啡鎮痛作用機制研究的巨大突破,彰顯了中國科學家的非凡智慧。
1974年: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建成
石油是國家建設的血脈。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1974年大事記裡,“兩個油田”的建成極為醒目。
5月,大港油田在華北東部濱海地區建成。
大港油田被譽為“祖國東部的石油小搖籃”。它東臨渤海,西接冀中平原,東南與山東毗鄰,北至津唐交界處,地跨津、冀、魯25個區、市、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64年1月,勘探開發總面積18716平方千米。
大港油田的科技工作者們經過多年的艱苦創業,將鹽鹼灘建設成能源重地。
9月,喜訊再次傳來。勝利油田——我國第二大油田,在山東渤海灣地區建成。
勝利油田主要分佈在東營、德州、濰坊等地市的十多個縣境內,面積2500多平方公里。
勝利油田的開發建設,對改變我國的燃料構成和燃料工業佈局、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勝利油田的建成,不僅豐富和發展了我國油田勘探、開發的理論,也加速了我國同類地區油田的勘探、開發工作。
在1974這個虎年裡,中國握緊了自己的石油飯碗。
1986年:第一座遙感衛星地面站建成
1986年12月20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落成並投入執行。
這是我國第一座遙感衛星地面站,開創了我國遙感技術和遙感應用的新時代。
衛星遙感是20世紀70年代國際上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遙感衛星地面站的任務是跟蹤資源衛星,接收其發回的資訊並處理為影象、資料。
中國從1978年起利用航空遙感技術開展了多次資源調查,但總體上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距離。
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時簽訂了《中美科技合作協議》。從美國引進遙感衛星地面站是雙方合作專案之一。
1986年5月底,經過中美專家的通力合作,衛星地面站安裝完畢並投入試執行。到12月中旬,地面站生產了近千張影象,供國內外使用者在資源勘探、國土普查、環境監測及農業等方面試用,均得到滿意的效果。12月20日,地面站正式投入使用。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是國際資源衛星地面站網成員,目前存有1986年以來的各類衛星資料資料,是我國時間最長的對地觀測衛星資料歷史檔案庫,具有覆蓋我國全部領土和亞洲70%陸地區域的衛星資料實時接收能力。
1998年:國產殲-10型飛機首次試飛成功
1998年3月23日,成都溫江機場,試飛員雷強身穿特製的橘紅色飛行服爬上懸梯,跨進機艙。
在現場人們渴盼與期待的目光中,雷強駕駛殲-10原型機在14時41分起飛。繞著機場飛了三圈後,雷強發現油料還有剩餘,就請示再飛一圈,總共在空中飛行18分鐘後,於14時59分飛機安全著陸。
從這一刻起,“傳說”成了“傳奇”。
殲-10型戰鬥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具有很強的超視距空戰、近距格鬥和空對地攻擊能力,還擁有空中對接加油能力。
1986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檔案,批准殲-10立項研製,代號為十號工程。時年已56歲的宋文驄,被任命為殲-10總設計師。
氣動外形佈局、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綜合化航電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
研製團隊透過艱難攻關,築起中國航空工業技術邁向新階段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雷強試飛結束後,向宋文驄鄭重地敬了個軍禮,說:“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戰鬥機。”
2010年:嫦娥二號成功發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拖著橘紅色火焰的長征三號丙火箭直衝雲霄。
航天人的目光,緊盯著穿越天際的火箭。
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來源:中國政府網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在遠赴南太平洋的測量船上……測控系統的各單元編制了一張完整而嚴密的大網。
火箭正常飛行,星箭分離,嫦娥二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嫦娥二號是我國發射的第二顆繞月探測衛星,其四大科學目標為: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探測月壤特性,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
中國科技工作者在上九天攬月的同時,也在開拓地下深處的實驗平臺。
2010年12月,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
這個世界岩石覆蓋最深(垂直岩石覆蓋達2400米)的實驗室的啟用,標誌著中國已經擁有開展物理學重大基礎前沿科學研究的自主地下實驗平臺。
這也是我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
極深地下實驗室是低宇宙線強度,低輻射本底的特殊環境,是開展粒子與核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及宇宙學等領域的暗物質探測研究、中微子物理實驗研究等一些重大基礎性前沿課題的重要研究場所。
在這個地下空間,正上演著中國科學家們探索奧秘的故事。
來源:科技日報綜合中國科學院、新華社、中國政府網、中國軍網等
編輯:劉義陽
稽核: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