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忠王李秀成,被譽為太平天國後期“擎天之柱”,他曾經統帥百萬大軍,連續打破清軍圍困天京的江南、江北大營,打出三河大捷,李秀成還向天王上書提出了著名戰略“讓城別走”,雖然被上級拒絕沒有采納,但足見其戰略眼光。
李秀成的發達主要是在太平天國的天京事變後,因天朝戰將損失殆盡,本來是一名小卒的他開始走了鴻運,由從前的理事、軍帥、檢點等小職,脫穎而出,成為地官副丞相、合天侯、副掌率、合天義,最後拜封為“萬古忠義”的忠王。
太平天國將軍的實力,那便是有刀槍便是草頭王,你手下有多少兵,才能當多大的官,兵從哪裡來呢?自己去開創,洪秀全只是管封賞,至於李秀成手下統率的兵力,根據其在被俘之後《李秀成自述》中說:真實自己的兵力“只有六七千之眾”,後來進攻蘇州之後,“自李文炳、何信義獻城而降,我即引兵入城,收得其部眾五六萬人。” 一戰成功驟然增加七八倍之多。接著,李秀成前往江西、湖北擴軍“來降之人招齊,大概三十萬之數”,再加上又在江西遇見脫離翼王石達開回歸天朝的“得其二十餘萬”兵力,“部轄百餘萬眾”,於是他成為天朝第一實力派。
俗話說,百萬雄兵十萬將!李秀成麾下驕將悍帥也是不勝其數。尤其是在江西招收的兵力就更多了,因為江西是太平軍西征的一個重要戰場,也是太平天國前期的—塊重要根據地。尤其是自1855年11月石達開統率大軍從湖北突入江西以後,此地始終是太平軍與湘軍反覆爭奪的主要戰場,除了因為江西“米糧廣有”和群眾擁護可以在物力和人力上支援太平軍的戰鬥以外,還因為這裡的戰略地位特別重要。從地理位置上看,它西通湖南,東連閩浙,南接廣東,北界鄂皖,位居東南各省之中樞。如果佔有江西則東南各省便可連成一片,長江以南的財富之區也就可以不用直接攻取而獲得了。正如曾國藩所言:江西毗連六省,形勢極關緊要,現在賊勢蔓延,非迅速剿除,則東南均難安枕。
李秀成攻佔江西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戰略據點是江西九江的武寧,因為此地有前期暴發響應太平天國的武寧起義,群眾基礎好,其次這裡等地處贛鄂邊界,東北部與瑞昌接壤;東靠德安、永修;南與靖安交界;西鄰修水;北和湖北省通山、陽新相連,扼贛鄂陸上交通孔道,為江西北面屏障,一向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末農民起義李自成曾長時間據守在此抗擊明軍。
因此,李秀成把武寧作為最重要性的根據地,同時,在這裡自然是大量招收青壯年加入太平軍,在武寧羅溪鄉李坪源村一名叫李駿興的兄弟四個都參加了太平軍,成為忠王李秀成部下的一員,由於他們都有點文化,在太平軍中可以說是混得比較好的,正當兄弟四人幹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可惜的是,沒有幹上幾年,太平天國滅亡了,忠王李秀成也被清軍抓住並殺害。由於他們兄弟四人都不算級別太高的戰將,便逃回了老家這個山村隱居,以種地為生,誠慌誠恐地過著日子。
十幾年後,這位曾經是太平天國將領的李駿興生下一個兒子,取了個名字叫俠如,號俠黃,意思很明確,就是指望這個兒子有俠肝義膽,這個孩子便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民國二級上將李烈鈞。
李駿興生下兒子李烈鈞,此刻距離太平天國覆滅已經近二十年了,早已經沒有當年身為太平軍將領時的豪情壯志了,作為窮鄉僻壤一位老實巴交的農民,生活的重擔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然而,在兒子慢慢長大變得英俊的時候,往昔崢嶸歲月卻時不時浮現在腦海,昔日同袍戰友皆在南京的一把烈火中灰飛煙滅,他們建立的龐大帝國也早已經淹沒在了歷史中。他始終不明白自己如此一身好武藝為何會一敗塗地,躲避鄉村,因此,他把希望都寄託在後輩身上。
幼年的李烈鈞時常聽見父親對自己訴說往時的光輝歲月,這些話對李駿興來說不過是追憶往昔的鬱悶之詞。但對於李烈鈞來說卻是見證著一個信仰的建立到信仰的崩塌,自己的父輩一生留下了幾多鬱悶和無奈。
因此,李烈鈞在其撰寫的自傳中寫道:“先嚴兄弟四人太平天國時均棄儒從軍,事敗返回故里……稍長,見先嚴與諸伯叔面部或手臂均有針刺‘太平天國’四字,叩問其故,心怦怦欲動焉。及年十二,聞父輩述甲午戰爭,國軍挫敗,餘雖幼,憬然若有所悟,思雪斯恥,始蓄投筆從戎之志。”
由此可見,轟轟烈烈太平天國的失敗,特別是太平天國重要領導人大都遭到殘忍的虐殺或凌遲處死,理想信念化為烏有,對他們兄弟的打擊是有多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只好是茶餘飯後的談資。這樣的家庭環境,對李烈鈞的成長影響很大。
慢慢到了成年時期,李烈鈞長得身材魁梧,而且性格爽直,被武寧彭縣令錄取選送江西武備學堂,後又以學術兩科兼優於光緒三十年由學堂選送北京應試,合格後由北京練兵處選赴日本學習陸軍。就在日本留學期間,他結識了黃興、孫中山等,隨即加入了同盟會。
李烈鈞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後回國,此時清廷正推行維新,實行徵兵制,李烈鈞在其老師吳介璋推薦下入伍,並授以營長。李烈鈞訓練士兵時,技術動作要求嚴格,並灌輸革命思想,所以他帶領的隊伍不僅軍事動作靈敏,而且思想一致,革命氣氛濃厚。對此江西舊官吏既怕又恨,企圖將李烈鈞逮捕謀害。幸得老師吳介璋護救,得以脫險,前去雲南。當時雲南總督李經羲注重訓練新兵,重聘有為青年參加軍事訓練。李烈鈞被聘擔任雲南講武堂教官和陸軍小學堂總辦兼兵備處提調。李烈鈞在授課中,既講軍事,也講政治。
1911年10月10日凌晨,武昌起義爆發,經過一夜激戰,起義軍佔領武昌全城。隨即湖北軍政府成立,舉清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是日晚,漢陽,漢口駐軍起義,清廷諭令蔭昌、薩鎮冰率水陸兩前赴鄂鎮壓起義,並下詔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對武昌起義的“剿撫事宜”。
此時,李烈鈞奉命北上,參觀清政府在天津馬廠舉行的秋操。途經武漢時,方知道武昌起義,並任命李烈鈞為起義軍重炮隊司令,10月17日李烈鈞返贛,他考慮到江西新軍混成協已有革命基礎,10月23日,繼長沙、西安後,在李烈鈞策動下江西宣佈獨立,清朝當局一片驚惶,江西巡撫馮汝騤妄圖作最後掙扎,採取了一系列緊急部署,然而,都被李烈鈞挫敗。
隨即,李烈鈞部署佔領長江要塞金雞坡炮臺和馬當炮臺,將長江防線攔腰截斷,阻住了清海軍由武漢順水東駛上海的十一艘軍艦和兩艘魚雷艇,經曉以利害,清海軍隨即宣佈起義。事後,李烈鈞被推為海陸軍總司令,江西革命勢力因之大振。接著,李烈鈞擔任安徽都督,此時,清廷派重兵進攻武昌,李烈鈞擔任五省聯軍總司令,迅即部署海陸兩軍,控制武昌事要地。使敵不敢越過長江,武昌得以轉危為安。
武昌起義的爆發,加之李烈鈞一系列有效保護勝利成果的舉措,辛亥烈火成燎原之勢,很快全國有15個省宣佈獨立,清朝宣告滅亡。至此,這位太平天國的後代,終於完成父輩沒有完成的事業。
後來,李烈鈞在江西發動二次革命,任護國第二軍總司令,進攻兩廣,又參加護法戰爭,討伐北洋政府,積極主張對日抗戰,要求維繫人心,一致禦侮。孫中山稱讚雲:“協和先生上馬能武,下馬能文,誠不可多得之當代儒將。” 被授予國軍二級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