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目養神久,耳聽窗外音。
百枝抽嫩芽,來鳥賀春新。
——《春天》
今天假期倒數第二天。時間過得太快。
現在,我們接著探討毛同志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這是第三篇,也是這部分最後一篇。在這之後,本想繼續探索他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思想。但鑑於自己目前能力有限,尚不能完全讀懂那些密碼。日後,我們再續。
三
1950-1952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從這一刻到1952年底,中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實踐期,也即國民經濟恢復期。
毛同志在1949年12月一次會議講到:在三年五年的時間內,我們的經濟事業可以完全恢復;在十年八年的時間內,我們的經濟就可以得到巨大的發展。”在他看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是分開兩個階段的。先恢復,後發展。
事實如他所言,真用了三年時間,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可我們知道,解放戰爭勝利前夕,蔣軍落敗而逃,他在逃走之前,給毛同志留下了三大難題:
一是通貨膨脹嚴重和財政金融破產。因連年戰爭,國民黨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為彌補赤字,大量印鈔。例如,1948年8月發行法幣量663.6萬億元,比三年前1945年8月增長了1500多倍,這導致物價飛漲,光上海的物價漲幅就達492.7萬倍。國民經濟遭到極大破壞。
二是破壞城市重要設施,黃金流失。其留下的餘黨以特務等身份,做潛伏的反革命破壞工作。三是長期戰爭摧毀了農工業生產,生產力低下、物資匱乏、交通斷塞等,民不聊生。
這些都給毛同志留下了一個一窮二白的空底子。新中國成立後,幾近在一地廢墟上重建家園。但是毛同志以上述發言,帶領他的團隊,從打仗轉向經濟,以極大的氣魄和智慧,做了關鍵的五件事,迅速改變不可能的局面,創下了一個經濟的傳奇。
一、接收國民黨資產,建立國營經濟,確立其的領導地位。
在勝利以前,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國現代性工業產值,雖然只佔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0%左右,卻極為集中,基本都在國民黨官僚資本手中。沒收這些資本,歸人民共和國所有,就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使國營經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分。這是屬於社會主義性質,不是資本主義性質。他強調,誰忽視或者輕視了這一點,誰就要犯錯誤。
這一思想指導下,解放區建立和擴大的過程,實際是接收國民黨政府資產的過程。解放戰爭結束,新中國成立,對國民黨財產的接收工作也大體結束。在接收過程中,將其國有資產轉變為國營經濟。對軍政人員基本上採取“包下來”政策,保留原有人員,保證了接管的平穩。
我們且看,這些被接管的國民黨資產有哪些:1、金融,覆蓋了四行二局系統和各省地方銀行系統,共計2400多家;2、商業,包含了中國石油、中國鹽業、中國進出口等大貿易公司及其各地分佈網路;3、工礦業,接管的企業共計2858個;4、交通運輸,主要為原國民政府的交通部和招商局所管轄的交通企業及相關海航、空航、陸運的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買辦資本如孔祥熙、宋子文等經營的私人銀行等。
完成了上述的接管工作以後,加上對解放區原有的公營經濟(主要為軍需工業,半機械化小工廠和手工勞動的小作坊)改造轉型,新中國的國營經濟輪廓基本奠定,控制了國家的主要經濟命脈。
後期經過發展壯大,到了1952年,國營經濟產值佔全國總產值的52.8%,比1949年的34.2%,增長了18.6%。這進一步強化了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保證了未來國家經濟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
二、打擊投機,平抑物價。
解放戰爭以來,物價飛漲,解放後,繼續波及各大解放區。其中,投機資本和投機商相繼兩次惡意擾亂市場,推動物價高漲。一次在1949年10-11月,此次物價波動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物價平均上升3-4倍。一次是1950年2-3月,物價繼續推高,上升將近1倍。
對於私人資本主義的界定,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前提及:中國經濟現在還處在落後狀態,在革命勝利以後相當長時間內,還需要儘可能利用城鄉私人資本主義的積極性,以利於國民經濟向前發展。但是中國的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不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不受限制任其氾濫,行業不像蘇聯那樣限制得過大過死,而是中國式的。
要從幾個方面給予限制:活動範圍、稅收政策、市場價格和勞動條件。據此按照各地、各業、各個時期的具體情況,對其採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縮性的限制政策。既允許其存在和發展,又要加以限制,不能放任縱容。
這一思想對私人資本的投機性質具有相當的預見性。對於上述現象,在毛同志的主導下,陳雲第一步加強金融管理。打擊私營銀行投機,取締地下錢莊,引導其轉向合法的生產和流通領域。禁止金銀和外幣的流通,透過折實存款方式,對其實行收兌。值得一提的是,此處與“打擊和禁止”配合的,還有引導疏通,使被打擊物件實現某種再生或者迴圈,而不使其陷於絕境。
第二步,加強市場管理。實行工商企業登記,建立交易所,規範交易市場和價格。
第三步,緊縮通貨,集中掌握和排程主要商品。一面停發和收回信貸,減少流通貨幣。另一面,集中調運物資,在大城市形成重點物資相對集中的優勢,再擇有利時機集中拋售,讓囤積投機資本受到精準的重挫。
第四步,逮捕帶頭囤積、哄抬物價、投資倒把的違法資本家,對一般違法者給予批評教育或者必要的處罰。
這些手段快、準、狠,且具有彈性,極為有效,迅速平抑物價。在上面1949年10-11月上海投機分子第一回合經濟較量中,毛團隊獲得全勝。
三、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
1949年1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不要以為新民主主義經濟不是計劃經濟,不是向社會主義發展,而認為是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向資本主義發展,那是極端錯誤的。但必須注意,必須謹慎,不要急於社會主義化。
如今看,加強經濟的計劃性和統一性,在當時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新中國成立以前,各地解放時間不同,在地理和管轄上基本處於分割狀態,只實行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政策,各主財政,各管收支。新中國成立後,各解放區實現了全國統一,雖然最先統一貨幣,但財政經濟工作卻尚未統一。
地方政府主要負責公糧、稅收和國營企業利潤等的徵收,但無統一上繳中央的規定。這些財政收入,大部分歸地方政府分散使用。中央政府收入來源主要是貨幣發行,卻要承擔軍事、經濟建設、社會救濟等諸項重大費用支出。這導致建國初期,一方面,中央財政難以做到收支平衡,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出現盲目性,陷入無政府狀態。
為了能改變這一局面,集中力量辦好關鍵事,1949年底,毛澤東加緊推動計劃經濟的實施,確定了全國財經工作統一管理方針。1950年2月,召開全國財經會議,實現了三個統一:統一全國財政工作,重點在統一財政收入;統一全國國營貿易工作;統一全國外匯和現金管理。
經此統一,國家財政收入迅速增加,財政支出相對縮減。1950年3月財政赤字比2月減少71.8%,4月財政收支接近平衡。同時根本性解除了物價波動危機。
1950年6月,毛同志由此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中所總結:鞏固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管理和統一領導,鞏固財政收支的平衡和物價的穩定。並在統籌兼顧的方針下,逐步消滅經濟中的盲目性和無政府狀態。
四、解決私營工商業的困難。
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的重點發展,嚴重擠壓了私營工商業的發展空間。在全國經濟發展中,1949年冬,私營商業佔批發總額的76%,佔零售總額的83.5%,私營工業(主要為輕工業)佔整個工業生產總值43.7%,私營工商業佔比大,與人民生活關聯密切。其經營的困難,加劇了失業問題,這又進一步影響人民生活。
對此,毛澤東在1950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上,提出“對私營工商業要有所不同、一視同仁”,在現階段,資本主義工商業對社會是必要的、有利的。其適應了人民的需要,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私營工商業會長期存在。
6月,他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中做《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講話,重申,合理調整現有工商業,切實而妥善地改善公私關係和勞資關係,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強調“不要四面出擊”,不要使自己孤立,要合理調整工商業,使工廠開工,解決失業問題。改善與民族資產階級的關係。調整稅收,酌量減輕民負。
在此思想指導下,毛團隊在解決私人工商業問題時,突出公私、產銷、勞資三個要點。具體表現在:1、擴大對私營工廠的加工訂貨和收購、包銷。2、調整公私商業的經營範圍,讓空間於私營工商業。3、調整價格和稅收,增加私營工商業的盈利,減輕納稅負擔等。
這些措施有效而精準,很快私營工商業恢復了發展,緩和了失業問題,帶動經濟發展。
五、投入重工業建設。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屆二中全會上明確了三個重點:一是實施對外貿易政策。二是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三是由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在革命勝利後,要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以此為目標,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2月,毛澤東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訪蘇聯。為的是跟斯大林談合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包括商定借款、通商、民航等重點事項。次年1月,尚在莫斯科就制定了1950年國家化學工業的生產建設計劃。在他的強力帶領下,全國先後掀起了工業建設的高潮。
經過三年的努力,工業生產從1949年到1952年,實現了高速增長。在工業生產上,1949年工業總產值為140億元,到了1952年增加到了349億元,增長了145.1%,年均增長34.8%。工農業生產總量,在1952年,已經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
農業、重工業、輕工業三者的產業結構也發生了符合預期的變化。農業由1949年70%,降低為1952年的56.9%。重工業由1949年7.9%,增長到1952年的15.3%。輕工業由1949年22.1%,增長到1952年的27.8%。第一產業(農業)佔比下降,第二產業(工業)佔比上升,工業化經濟發展初見雛形。
而從社會生產總值來看,在1950-1952年,由557億元增加到1015億元,增長了85.2%,年均增長22.8%,增長速度超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個歷史階段,不僅實現了國民經濟總量迅速增長,而且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的重要任務。
此外,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和港口建設也取得了重要的修復和增建。
我們如今回顧,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經濟遭受戰爭破壞之嚴重,歷時之長,在同一時期,為世界罕見。新中國成立以後,在1950-1952年,經濟恢復速度之快,效果之精準,同樣為世界罕見。在此期間,還經歷了抗美援朝的戰爭、西方對中國的經濟封鎖、蔣反革命的滲透與破壞等。
在廢墟之間,在重重困難之上,在經濟建設的道路上,依然取得奇蹟般的勝利,我們不禁驚歎,毛澤東新民主主義之傳奇。
文/ 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