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初七,上班第一天,想必大多數人還沒有從大假中緩過神來,特別是機關單位,肯定有部分人中午跑出去拜年了,大家都想著再有幾天假多好。還有人說,還是古代好,你看電視上演的古代帝王大年三十辦千叟宴與民同樂,元宵節官民同樂賞花燈,猜燈迷,一定是從年三十休到正月十五。
古代春節真得有那麼長的假期嗎?
那我們就以朝廷官員這些“公務員”們的節假日為例,一起來看看吧。
01 唐朝:春節按“單雙號”上朝和休假
在唐朝的時候,官員過春節,包括放假的長短,都和我們現代非常相似。根據唐玄宗頒發的《假寧令》記載:“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也就是說,春節是一個節假日,冬至是一個節假日,各批准七天的假期可以用來休息。
唐朝是以“元正前後各三日”為中心標準,也就是說初一前三天加上初一後三天,再算上初一這一天,正好是七天的假期。而我們現在法定節假日,則是除夕當天開始放假,初六上班。現代有的單位實際的放假,是根據法定節假日有所調整的,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緊湊的。
當然某些唐朝官員也不能享受像樣的假期,因為唐朝有兩個規定: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階地方官員必須早早上朝給皇帝拜年,這個規定使得京官和部分地方官不能初一與家人團聚。還有一個規定就是地方行政長官嚴禁離開衙門回老家。這個規定比較慘,因為古時候做官除了某些部長級的京官,一般地方官員很少帶家眷,而且那時候沒有飛機火車,回家很不方便,老實一點兒不會摸魚的官員好多年春節都不能與家人團聚。
這種情況下,當然也少不了朝廷官員們的抱怨和滿腹牢騷。就比如唐朝著名詩人韋應物曾經在他的一首詩《元日寄諸弟兼呈崔都水》中寫道:
一從守茲郡,兩鬢生素髮。
新正加我年,故歲去超忽。
淮濱益時候,了似仲秋月。
川穀風景溫,城池草木發。
高齋屬多暇,惆悵臨芳物。
日月昧還期,念君何時歇。
大意就是說自己自從做官之後,每年都沒有回家和家人一起過春節過。而且這個衙門也非常的冷清,春節的時候沒有一點“年味”,什麼時候才能回家過年呢?這樣看來我們基層值班的工作人員要比他們好太多,起碼可以“三休一”。
當然皇帝也抱怨。唐德宗李適是安史之亂以後登的基,為了捋順這個“爛攤子”,皇帝忙得腳打後腦勺,他在位的時候春節照樣上朝。大臣們紛紛抱怨,於是他說:那就按單雙號吧,單號上朝,雙號休假。像不像我們某些地方的公務員呢。
02 宋朝:史上最長的的春節年假
如果可能,我願意回到宋朝。
宋朝春節分忙年、過年、鬧年(春)三個時段,元宵節也是過年的一部分。看看,多麼人性化,它把準備過年的時間都給你安排好了,省的下你大年二十九晚上通宵大掃除了。
具體時間是春節放假7天(初一前後各三天)+元宵節7天+宋太宗其父臘月初七祭日慣例3天+宋太祖其母臘月初十生日慣例3天+冬至7天+天慶節7天。
這樣下來,春節假期一個多月過去了。
當然如果是中央高階官員初一不得休假、不能請假。年三十先守歲,清晨穿戴整齊趕往皇宮參加“正旦大朝會”,也就是配合皇帝擺年宴,過大年。除了陪皇帝開會耍樂子還得陪吃陪喝。年前冬至,皇家要設宴。初一辦朝會,要設正旦宴,規模宏大,允許臣僚帶家眷。普通的朝會以後也安排吃喝,有皇宮埋單,賜食。
整個一上流社會的派對嘛,還不用自己花錢,還可以帶家眷見世面,放在現代,保不齊會有一些這樣那樣的假名媛擠破頭的想進去。
如果是地方公務人員,還有特殊福利,每年臘月二十“封印”,停止公務,回家過年省親,只要等第二年正月二十那天趕回衙門“開印”辦公就行。
這才叫“家,國,天下啊!”我覺得宋朝的官員肯定都特別孝順。
03 明清:“封印休假”一個月
明朝朱元璋是個勤勉的皇帝,事事親力親為,他不休政府官員也不能休。以前的“旬休”制度不斷被削減甚至取締。以至於到了後來,全年只規定了三個主要的節假日,分別是春節,冬至和皇帝的生辰。再就是元旦、元宵、中元節等小假。
因為對休假的時間大幅削減,時間長了就引起大多數官員的強烈反對,甚至出現出工不出力摸魚現象。為了能撫平官員們的“怨聲載道”,在三個假日的基礎上增添了“寒假”。除此之外,還把春節和寒假的假期都延長到一個月的時間。
清朝的假期制度基本上是沿襲的明朝,不過在清朝,身為“公務員”的朝廷官員們,可以比明朝更多享受一個“黃金月”的漫長假期。冬至、元旦、元宵三個節假日以封印休長假的方式貫通,前前後後加起來也能長達一個月。
由於朝代的不斷髮展和習俗的變更與豐富,每個朝代的春節假期特點各有不同,但在整體上又顯現出一種共通之處,那就是有一個相對較長的春節假期。
當然,這只是政府官員們的春節休假情況,普通百姓可以從年三十到過到正月十五。
比一比古人們的春節假期,你更願意在哪個朝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