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親朋好友難得相聚,大多數人都會放開了吃喝,大魚大肉接連不斷,零食、飲料也吃了不少。這樣幾天下來,不僅肚子上的肉肉厚了一圈,腸胃也漸漸發出了抗議……
於是,在春節假期結束之後,大家便開始想方設法地調養腸胃:喝熬出米油的小米粥、吃五穀雜糧粉、清淡飲食等等。可這些養胃妙招中其實有不少誤區,如果不注意,腸胃反而可能更“受傷”!
趕緊認清別上當
誤區1:喝米粥很養胃?
粥被不少人認為是養胃好物,而熬粥時懸浮在表面的一層比較粘稠的米油,更是被當做“精華”所在。
實際上,米油確實有一定的養胃陰、補元氣作用。《本草綱目》中曾提到,如果是又黑又瘦的人,食用米油一百天,就能變得“肥白”。
不過,喝粥養胃法並不適合所有人。對於有呃逆、嘔吐、反酸、噯氣等症狀的胃氣上逆人群來說,食用小米粥等粥類反而會促進胃酸分泌、加重反流,可能導致嚴重反酸,對胃造成進一步損傷。
誤區2:五穀雜糧打成粉更容易消化?
《黃帝內經》中曾說道:“五穀為養”。意思是,五穀本身入脾,脾為後天之本,所以五穀是養胃的。
但如果將五穀雜糧打成粉食用,對於口腔功能正常的人來說會省略咀嚼過程,減少消化酶的分泌,長期食用過多,反而可能會加重腸胃負擔。
所以,健康人群直接吃五穀雜糧會比吃五穀雜糧粉更好;對於咀嚼能力較差的人來說,可適當食用五穀雜糧粉。另外,五穀雜糧的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對於脾胃虛弱、有胃病的人來說,最好先諮詢醫生意見,在醫生指導下食用。
誤區3:養胃應該清淡飲食,不能吃辣?
在一些人的觀念裡,得了胃病就應該清淡飲食,而清淡飲食就等於不能吃辣。實際上這也是不正確的,清淡雖然指的是少油、少鹽、味道淡,但吃辣在一定條件下是合適的。
中醫認為,辣具有辛散的作用,本身還可以溫燥,幫助排出體內溼氣,很適合腹部冷感、不愛喝水、舌苔白膩、胃部有水聲、大便溏稀、口淡無味的寒溼內阻人群適當食用。
除了朝天椒、燈籠椒、小米辣等辣椒之外,蔥、姜、蒜、蘇子葉、花椒等調味料也都帶有辛散、行氣、行血的功效,有寒溼內阻的人可根據喜好進行選擇。
那節後調養腸胃,到底怎麼做比較合適呢?下面這3招你應該用得上!
1吃點養胃黃金粉
養胃黃金粉其實就是小米鍋巴,這是北京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陶琳推薦的養胃食療方。
小米入腎、脾、胃經,有健脾和胃、補益虛損等功效,非常適合脾胃虛弱的人群食用。將其做成鍋巴後它會從偏涼性變為溫燥性質,有更好的厚腸胃、助消化作用,老少皆宜,在家就能自己做。
做法:將100克小米、10克澱粉、70克麵粉倒在一起,再加入1個雞蛋、1勺食用油,攪拌均勻後揉成麵糰。將麵糰擀成薄餅狀,然後切成合適大小的小方塊,入平底鍋煎熟或入烤箱烤熟皆可。
2喝點養胃茶
養胃茶說的就是大麥茶。
大麥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能幫助增強胃動力、促進消化、緩解油膩。而且它不含咖啡因、茶多酚、單寧等刺激性物質,不僅不會影響胃酸分泌,還能安神助眠。將其炒制後泡茶飲用,具有較好的滋養脾胃作用。
足三里穴位於脛骨結節(膝蓋下高出來的骨頭)下三橫指,小腿前外側,距離脛骨前緣一橫指的位置。按揉這個穴位可起到生髮胃氣、燥化脾溼、提高人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的功效。
按揉時可採取指切法,做100次,力度以感到酸脹為宜。
中脘穴和建裡穴都位於任脈上。其中中脘穴在胸骨下端、骨肉交際處,和肚臍連線的中點位置;建裡穴在肚臍正上方四橫指的位置。
這兩個穴位配合可起到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輔助治療胃脹、胃疼、胃寒的作用。
天樞穴和梁門穴都位於足陽明胃經上。天樞穴在肚臍左右旁開三橫指的位置上;梁門穴在中脘穴兩側三橫指的位置上。
天樞穴與梁門穴配合按揉,可以輔助治療腹瀉、便秘等症。
這兩組組穴按揉方法一樣,都是採用指切法,用指肚稍壓穴位按揉即可。
來源:我是大醫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