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中有一道不太顯眼的中和湯,相傳已有700多年曆史。相較臭鱖魚、毛豆腐的顯赫名聲,中和湯一直冷清無聞;相對牛尾狸、馬蹄鱉的人文雅緻,中和湯只是平淡無趣;相比一品鍋、包袱餃的一喜一憂,中和湯則顯得十分平靜無瀾。中和湯雖名氣不大,卻耐人尋味、意蘊深長。
南宋祁門人方岳在湖畔的星子縣為官,因嗜好豆腐,常泛舟中河,撈取河中蝦米清煮豆腐為湯,清澈味香,鮮嫩不膩,因此取名中和湯。方岳出身於一個世代耕讀之家,七歲能賦詩,時人稱為神童,後來中了進士為官。其一生仕途不順,卻能淡然視之。這可從其留下的詩詞文章中窺見一斑。方岳的詩,多描寫農村生活與田園風光,詩風樸素自然,清新質樸,平白如話。洪焱祖說他“詩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為之,語或天出。”其詞作風格清健,文章則流暢平易,真切直率。
舉其詩作,如《感懷》:
宦情已矣隨流去,
老色蒼然上面來。
已慣山居無歷日,
不知人世有公臺。
《感懷》詩共有十首,皆是他解職鄉居時所作。詩中疏朗淡遠的詩句,透露出他處世平和舒放的心境。他曾在《次韻別元可》詩中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這或許也就是他詩如人生、人生如詩的真實寫照。
現在回到這道湯羹的名字上來,中和之“和”雖與“河”同音,為什麼方岳要改“河”為“和”?這其中存有幾許講究?中和,字面理解就是中正平和。《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本就是根本,達就是最廣、最普遍化的,達道就是普遍的原則。中、和,以中為貴,以和為美,是儒家人生觀很重要的概念,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主要核心。
人生何其漫長,當你端上一小碗中和湯品嚐時,或許在這輕啜慢嚼之間,倒能悟出一些人生的道道來。
看看這道湯裡有什麼?祁門中和湯的食材豐富,以豆腐為主,搭配蝦仁、鮮筍、火腿、五花肉、香菇等。營養豐富、口感鮮美、老少皆宜。來到主打徽菜的安徽人家,祁門中和湯快快安排起來吧。安徽人家祁門中和湯,鮮嫩不膩,稀稠適中,老少皆宜的中和湯。且安徽人家的中和湯製法精細,配料考究,首先要選上好的白豆腐,精心切成米粒大小的豆腐塊,用水煮一下濾去水份,以除去豆腥味。然後將適量的冬筍、香菇、瘦肉等亦切成小塊,放到豆腐中,加入清水,大火煮開,多加豬油、蔥、蒜、胡椒、鹽、味精等佐料。其味特別鮮美,令人百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