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仁易普洱茶,一個可以讓大家明明白白喝茶,喝到標準普洱茶的自媒體。之前我們說了《黃帝內經》中的“一”是指什麼,那麼具體怎麼理解呢?透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根據藥食同源的理論,人需要食物來獲得相應的體質,也就是說,需要同一種屬性的不同品種的食物,這樣才能達到或者保持那個“一”對不對?而同一種屬性,是指達成健康的那個不變的屬性,對麼?
如果不理解,我們反著來推理,比如農藥食物,農藥食物如果超過劑量,其實是傷人的,也就是說,攝入了農藥,我們吃的是農藥食物,那麼體質就達到了農藥標準的體質,超過了劑量,人就會中毒,不超過劑量,人體是需要透過新陳代謝來分解,難以分解的,長期殘留在體內,我們將遇到慢性中毒的風險,對麼?
然而,有人會提出疑問,天然的食材就一定是好的嗎?這個問題提得相當好,天然的食材不一定都是安全可靠的,所以藥王孫思邈出現了,茶聖陸羽出現了,日本榮西出現了,他們可以分辨相同的食物不同的屬性,而且是實時的資料,所以他們才能對食物的安全性定出標準,對麼?從而描述《黃帝內經》的“一”這個標準,對麼?也就是說由食物到人體,滿足了相同的食物,相同的屬性,得到了相同的體質,《黃帝內經》稱之為——“一”對麼?就像我們吃了農藥的食物,得到了農藥的屬性,成了農藥的體質,對麼?
因此,我們需要一門傳統技術,來辨認食物的安全性,從而保證我們真正的健康,而且是實時並且“無損”的資料對麼?那麼我們怎麼做呢?目前能精確找到的資料是陸羽的技術,也就是說,陸羽可以在不品嚐的情況下辨認食物的品質,從而保證了安全性,同樣的,如果逆著往上推理,陸羽能無接觸分出品質,那麼自然就能對人的身體各個部位做出安全性判斷對麼?因為,陸羽判斷了食品的安全性,這樣就可以判斷出經常吃這些食物,獲得了相應的體質,對麼?而根據農藥食物損害身體的原理,那麼我們吃健康安全的食物,是否也意味著保證身體的健康狀態呢?如果保證了這些,那麼有理由說明,陸羽能鑑別食物品質,同樣也能鑑別人身體的健康,這樣才能保證像孫思邈說的那樣,茶葉久服,有力,悅志,對麼?
當這樣的思考說明後,我們就能想到更多的資訊,古代有扁鵲,他能看到病灶在身體的哪部分,這就能說通《黃帝內經》的一些關於魂,神,精,氣無形的內容,對麼?那跟茶經有什麼關係呢?透過陸羽掌握的無接觸技術可以判斷,整本茶經,並不只是一本說明書,而是在寫傳統的陰陽,由陰陽生成各種不同的東西,對麼?為什麼這麼說呢?
舉個例子,今天,我們知道塑膠過了保質期產生的毒素對身體有害,而塑膠的BPA與PPA這兩種材料,對嬰兒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後者是已經認可了該材料對嬰兒有害,對麼?也就是說,陸羽說的很多東西,需要重新構建其安全資訊,我們才能真正還原陸羽這本《茶經》對麼?
另外,陸羽的技術是以無接觸的形式來展示的,而茶經的表述內容都一直在說明茶的藥用價值,這兩者聯絡後,我們是否會得出一個結論?陸羽算不算半個中醫?雖然不敢說精通,但是對茶葉的屬性應該是瞭如指掌的,而對中醫來說,我們不可迴避的問題是,中醫的前身是巫醫,也就是祝由,那麼這裡的問題也就更明確了。
在茶經中,很多場景是有儀式感的,與孔子的禮儀有點類似的,所以城市中演說24器缺一不可等等,雖然枯燥,但是與天地人是有聯絡的,由於枯燥,沒能流行起來,反而傳到了日本,日本今天整體的漢方技術是否比中國先進,整體效果又是怎樣呢?我們心裡是明白的,好在目前我們得天獨厚的原材料,暫時性得到了平衡,但如果原材料沒了呢?我們的整體,能否與日本相提並論呢?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各個茶廠,還有立頓,我們能感受到什麼呢?茶葉是否被科技降維了呢?那麼該怎麼回到原有的價值呢?是自己學?還是像以前,壟斷了晶片,通訊,醫學技術,花更多的錢去買產品,反著來研究呢?
今天的話題就到這裡,歡迎小夥伴們來我這裡實踐,一起見證普洱茶的價值,我是仁易普洱茶,一個可以讓大家明明白白喝茶的自媒體,我們下期再見。